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反知青文学”论

发布时间:2021-01-04 08:01
  作为“文革”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知青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集团性生产的兴盛和辉煌,在90年代渐趋式微,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自己怎么也跳不出的圈子。然而,由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身所涵括的历史深度和社会意义,使知青文学永远处于不断被“重写”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思想观念大解放、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反知青文学”应运而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传统知青文学的颠覆和反叛。本论文写作意图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新历史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反知青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创作特征,透视知青历史中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层面,揭示“反知青文学”的独特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反知青文学”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知识分子的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这时“反知青文学”悄然出现。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人们对知青文学新的评价和期待,“无名”文化状态的形成,知青文学的话语权之争。第二部分:独异另类的文学创作。这一部分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反知青文学”的创作进行...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多元共生的时代
    1.1 “反知青文学”的概念界定
    1.2 无名文化状态的形成
    1.3 知青文学话语权之争
第二章 独异另类的创作
    2.1 无名状态下话语权的转移
    2.2 农民视角的浮现
    2.3 截然不同的知青和农民形象
第三章 知青文学的深化发展
    3.1 英雄主义的解构
    3.2 知青文学的重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想追求与自我省察——新时期知青文学主题的理性嬗变[J]. 黄建国.  名作欣赏. 2005(12)
[2]自我意识的畸形强化——谈新时期知青小说创作视角的缺憾[J]. 李大勇.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01)
[3]知青文学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认知与审视[J]. 黄建国.  理论导刊. 2005(01)
[4]话语的力量——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J]. 陈建新.  文艺争鸣. 2004(05)
[5]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与传媒作为[J]. 周海涛.  新闻界. 2004(03)
[6]知青文学走向——《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创作批评综述[J]. 郭锦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06)
[7]知青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再解读[J]. 朱维妙.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05)
[8]历史记忆与民间文本——关于《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的一次对话[J]. 於可训.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9]“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J]. 刘亚秋.  社会学研究. 2003(02)
[10]“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文革”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史起源研究[J]. 何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本文编号:295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5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