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 ——兼论“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1-01-14 03:44
不论从历史进程还是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人民”不仅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国文学持久关注的对象。而“人民话语”则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核心话语,它不仅关涉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内涵、意义阐释,也连结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复制等过程。更为显见的是,“人民话语”和“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并直接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建设。 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延安文学”这一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桥梁”、“枢纽”性质的特殊文学形态作为基点,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理论为参照,严格把握相关范畴、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在历史—思想—文化—文学相结合的研究视野下,采取“回溯”与“比较”两种主要研究方式,将“人民话语”这一现代中国文化文学中的一种元话语、元观念置于它生成、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考察。 在我看来,从“人民”这一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词入手,辨析它在历史形成中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过程,进而探求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话语体系在现代中国文...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缘起与意义:人民话语与现代中国文学
0.2 问题与方法:从“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研究说开去
0.3 主要概念“界说”:人民、人民话语、延安文学及其“一体化”
1. 晚清到五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辨
1.1 “双调行船”: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理论资源
1.1.1 “民为邦本”:人民话语的中国背景
1.1.2 “主权在民”:人民话语的西方语境
1.2 “中西结婚”: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语际旅行
1.2.1 “新语”西来:人民话语的现代律动
1.2.2 “为我所用”:人民话语的现代转型
1.3 “诸根互用”: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现代困惑
1.3.1 “人民”与“国民”的驳诘
1.3.2 “自由”与“民权”的辨证
2 为“人民”正名: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建构
2.1 “政治”定位: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起点
2.1.1 人民·国家:人民话语的政治逻辑
2.1.2 民族·阶级·党:人民话语的政治内涵
2.2 “现代”诉求: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论证
2.2.1 “进步”及其“阶级”
2.2.2 “革命”而且“正统”
3 为“人民”立法: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权力机制
3.1 效益化:人民话语的权力准则
3.1.1 有效原则:农民优势话语的确立
3.1.2 团结原则:文学“统一战线”的形成
3.2 同质化:人民话语的权力规训
3.2.1 疏离原则:拒绝“城市心态”
3.2.2 净化原则:“革心”与“革身”
4 为“人民”立言: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的政治诉求
4.1 审美的政治化:主义话语与延安文学的“组织性”
4.1.1 “主义话语”的出场
4.1.2 文学生产的“组织”
4.2 政治的审美化:现实主义与延安文学的“人民性”
4.2.1 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现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4.2.2 “人民性”:延安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法则
5 余论:人民话语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J]. 陈晓明. 文学评论. 2005(02)
[2]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J]. 馨元. 法学. 2004(06)
[3]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J]. 南帆. 文学评论. 2004(01)
[4]“人”与“天”——前期儒家与自律精神的确立[J]. 周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5]“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J]. 郭双林,龙国存.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1)
[6]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3(01)
[7]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J]. 冯天瑜,邓新华.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8]大众化与文化民族性的重建——社会理论视野中的1958—1959年新诗讨论[J]. 陶东风. 文艺研究. 2002(03)
[9]象征与叙事——论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象征主义[J]. 刘小枫. 浙江学刊. 2002(01)
[10]勘探“人民文学”的“现代人学内涵”[J]. 朱德发. 齐鲁学刊. 2002(01)
本文编号:297614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缘起与意义:人民话语与现代中国文学
0.2 问题与方法:从“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研究说开去
0.3 主要概念“界说”:人民、人民话语、延安文学及其“一体化”
1. 晚清到五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辨
1.1 “双调行船”: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理论资源
1.1.1 “民为邦本”:人民话语的中国背景
1.1.2 “主权在民”:人民话语的西方语境
1.2 “中西结婚”: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语际旅行
1.2.1 “新语”西来:人民话语的现代律动
1.2.2 “为我所用”:人民话语的现代转型
1.3 “诸根互用”: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现代困惑
1.3.1 “人民”与“国民”的驳诘
1.3.2 “自由”与“民权”的辨证
2 为“人民”正名: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建构
2.1 “政治”定位: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起点
2.1.1 人民·国家:人民话语的政治逻辑
2.1.2 民族·阶级·党:人民话语的政治内涵
2.2 “现代”诉求: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论证
2.2.1 “进步”及其“阶级”
2.2.2 “革命”而且“正统”
3 为“人民”立法: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权力机制
3.1 效益化:人民话语的权力准则
3.1.1 有效原则:农民优势话语的确立
3.1.2 团结原则:文学“统一战线”的形成
3.2 同质化:人民话语的权力规训
3.2.1 疏离原则:拒绝“城市心态”
3.2.2 净化原则:“革心”与“革身”
4 为“人民”立言: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的政治诉求
4.1 审美的政治化:主义话语与延安文学的“组织性”
4.1.1 “主义话语”的出场
4.1.2 文学生产的“组织”
4.2 政治的审美化:现实主义与延安文学的“人民性”
4.2.1 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现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4.2.2 “人民性”:延安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法则
5 余论:人民话语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J]. 陈晓明. 文学评论. 2005(02)
[2]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J]. 馨元. 法学. 2004(06)
[3]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J]. 南帆. 文学评论. 2004(01)
[4]“人”与“天”——前期儒家与自律精神的确立[J]. 周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5)
[5]“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J]. 郭双林,龙国存.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1)
[6]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3(01)
[7]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J]. 冯天瑜,邓新华.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4)
[8]大众化与文化民族性的重建——社会理论视野中的1958—1959年新诗讨论[J]. 陶东风. 文艺研究. 2002(03)
[9]象征与叙事——论梅烈日柯夫斯基的象征主义[J]. 刘小枫. 浙江学刊. 2002(01)
[10]勘探“人民文学”的“现代人学内涵”[J]. 朱德发. 齐鲁学刊. 2002(01)
本文编号:2976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7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