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01:41
《历代赋汇》(以下简称《赋汇》)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官修总集,共一百八十四卷,由陈元龙奉敕纂修。作为一部大型的赋的总集,其主要成就是汇辑了自战国宋玉以来的大量赋作,至今仍是赋学研究中必备的基本资料书。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仍有若干问题还有待深入。《赋汇》所收唐赋文献甚富,据统计,多达一千五百零九篇。因而本文在考察《赋汇》的编纂情况及其与其他文献的相互关系时,主要以书中的唐赋文献为对象,力图在对文献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梳理过程中,揭示编者的编纂理念和文献的价值。本文第一章为历代唐赋文献著录和流传情况考论。在对《赋汇》进行考察之前,对宋代、金元时期、明代和清初时期唐赋文献在历代书目中的记载条目进行了整理,反映了唐代赋家作品的流传和存佚情况,并探寻《赋汇》收录唐赋文献的资料来源。书目文献选择的有史志目录、官修书目和私家书目,如《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共涉及十四种。第二章为《赋汇》的编纂情况和编纂特色。第一节,对《赋汇》编者和编纂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探讨编者“力求全备”的编纂理念,证明此种文本形态的成因。第二节,探讨了《赋汇》的分类来源。《赋汇...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历代唐赋文献著录和流传情况考论
第一节 宋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二节 金元时期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三节 明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四节 清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二章 《历代赋汇》的编纂特色
第一节 《历代赋汇》的编纂情况和编纂理念
一、编者
二、编纂背景
三、编纂理念
第二节 《历代赋汇》的分类来源
第三节 《历代赋汇》编者之文体观
第三章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之比较
第一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类目比较
第二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篇目比较
一、《英华》未收而《赋汇》补收之赋
二、《英华》所收而《赋汇》未收之赋
第三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文本比较
一、承袭情况
二、变易情况
第四章 《历代赋汇》所补收唐赋来源考
第一节 与赋家别集所收篇目相比较看《赋汇》所补唐赋之来源
一、据别集所补
二、据总集或类书所补
三、据其他途径所补
第二节 与其他赋集相比较看《赋汇》所补唐赋之来源
一、与《唐文粹》的文本比较
二、与《历朝赋格》的文本比较
三、与《历朝赋楷》的文本比较
第五章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文献价值
一、校勘价值
二、辑佚价值
第二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文化价值
一、律赋
二、古赋
第三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经致用”与康熙的赋学观[J]. 孙福轩. 民族文学研究. 2007(04)
[2]陈元龙与《历代赋汇》考述[J]. 叶永胜.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4(04)
[3]《历代赋汇》的汉赋编录与分类[J]. 踪凡.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6)
[4]赋体文学分类的历史考察[J]. 侯立兵,刘梦初.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1)
[5]清代赋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詹杭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读《历代赋汇》明代都邑赋[J].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1999(01)
[7]关于《文苑英华》[J]. 李致忠. 文献. 1997(01)
[8]唐代律赋的形成、发展和程式特点[J]. 曹明纲. 学术研究. 1994(04)
[9]《历代赋汇》评议[J]. 马积高. 学术研究. 1990(01)
[10]古籍整理中的总集编纂[J]. 曾枣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硕士论文
[1]《历代赋汇》赋序研究[D]. 刘伟生.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7964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历代唐赋文献著录和流传情况考论
第一节 宋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二节 金元时期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三节 明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四节 清代唐赋文献著录及流传考论
第二章 《历代赋汇》的编纂特色
第一节 《历代赋汇》的编纂情况和编纂理念
一、编者
二、编纂背景
三、编纂理念
第二节 《历代赋汇》的分类来源
第三节 《历代赋汇》编者之文体观
第三章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之比较
第一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类目比较
第二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篇目比较
一、《英华》未收而《赋汇》补收之赋
二、《英华》所收而《赋汇》未收之赋
第三节 《历代赋汇》与《文苑英华》所收唐赋的文本比较
一、承袭情况
二、变易情况
第四章 《历代赋汇》所补收唐赋来源考
第一节 与赋家别集所收篇目相比较看《赋汇》所补唐赋之来源
一、据别集所补
二、据总集或类书所补
三、据其他途径所补
第二节 与其他赋集相比较看《赋汇》所补唐赋之来源
一、与《唐文粹》的文本比较
二、与《历朝赋格》的文本比较
三、与《历朝赋楷》的文本比较
第五章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文献价值
一、校勘价值
二、辑佚价值
第二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文化价值
一、律赋
二、古赋
第三节 《历代赋汇》唐赋文献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经致用”与康熙的赋学观[J]. 孙福轩. 民族文学研究. 2007(04)
[2]陈元龙与《历代赋汇》考述[J]. 叶永胜.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4(04)
[3]《历代赋汇》的汉赋编录与分类[J]. 踪凡. 天津社会科学. 2004(06)
[4]赋体文学分类的历史考察[J]. 侯立兵,刘梦初.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1)
[5]清代赋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詹杭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6]读《历代赋汇》明代都邑赋[J]. 马积高. 中国文学研究. 1999(01)
[7]关于《文苑英华》[J]. 李致忠. 文献. 1997(01)
[8]唐代律赋的形成、发展和程式特点[J]. 曹明纲. 学术研究. 1994(04)
[9]《历代赋汇》评议[J]. 马积高. 学术研究. 1990(01)
[10]古籍整理中的总集编纂[J]. 曾枣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硕士论文
[1]《历代赋汇》赋序研究[D]. 刘伟生.湖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7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7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