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14:26
本文将周扬文学理论主体作为研究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来论述。前言部分介绍笔者将周扬确定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分析目前关于周扬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研究周扬的意义。第一章首先对概念加以界定,依次定义、诠释“主体”、“文学理论主体”、“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第二章通过对其文艺思想构成的理论来源、直接影响其文艺思想的特殊的身份、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以及抛开其政治权利的最接近周扬本我的文艺思想四个方面的分析,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透彻解读周扬一生“政治----文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在文艺界的实践。第三章综合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构成因素,归结周扬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和矛盾的文化人格。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关于“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界定
1.1 主体
1.1.1 主体概念的提出
1.1.2 主体概念的发展
1.2 文学理论主体
1.3 周扬文学理论主体
2 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基本构成
2.1 理论来源
2.1.1 俄苏文论
2.1.2 马列文论
2.1.3 毛泽东文艺思想
2.1.4 中国古代文论以及与同时代大师们的对话
2.2 特殊的身份
2.2.1 建国前文学的党组织代言人
2.2.2 建国后文学的国家代言人
2.3 历史语境
2.4 文艺的本我
3 从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构成看周扬
3.1 功利主义的文艺观
3.2 矛盾的文化人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周扬现实主义理论的特征及其发展[J]. 彭萍. 云梦学刊. 2007(04)
[2]俄苏文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影响——以周扬文艺思想为透视个案[J]. 孙书文. 山东社会科学. 2007(05)
[3]周扬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秦忠翼.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02)
[4]论文学理论主体[J]. 董学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5]周扬对《讲话》的接受与推行[J]. 蔡同庆.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6]徘徊于美学与政治之间——周扬延安时期(1937-1949)文艺思想解读[J]. 胡志明.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革命的姿态——对周扬上海时期(1931—1937)文艺思想的解读[J]. 孙书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8]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J]. 吴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4)
[9]论争中的周扬文艺思想研究[J]. 孙书文. 文史哲. 2002(03)
[10]旧城堡里的踱步——新时期周扬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反思[J]. 支克坚.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2)
博士论文
[1]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 王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 蔡同军.苏州大学 2003
[3]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 黄水源.苏州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 陈巍.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一脉相承与变异发展[D]. 黄金亮.湘潭大学 2002
[3]周扬文艺思想初探[D]. 赵恩兰.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93025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关于“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界定
1.1 主体
1.1.1 主体概念的提出
1.1.2 主体概念的发展
1.2 文学理论主体
1.3 周扬文学理论主体
2 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基本构成
2.1 理论来源
2.1.1 俄苏文论
2.1.2 马列文论
2.1.3 毛泽东文艺思想
2.1.4 中国古代文论以及与同时代大师们的对话
2.2 特殊的身份
2.2.1 建国前文学的党组织代言人
2.2.2 建国后文学的国家代言人
2.3 历史语境
2.4 文艺的本我
3 从周扬文学理论主体的构成看周扬
3.1 功利主义的文艺观
3.2 矛盾的文化人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周扬现实主义理论的特征及其发展[J]. 彭萍. 云梦学刊. 2007(04)
[2]俄苏文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影响——以周扬文艺思想为透视个案[J]. 孙书文. 山东社会科学. 2007(05)
[3]周扬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秦忠翼.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02)
[4]论文学理论主体[J]. 董学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5]周扬对《讲话》的接受与推行[J]. 蔡同庆.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6]徘徊于美学与政治之间——周扬延安时期(1937-1949)文艺思想解读[J]. 胡志明.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革命的姿态——对周扬上海时期(1931—1937)文艺思想的解读[J]. 孙书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8]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J]. 吴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4)
[9]论争中的周扬文艺思想研究[J]. 孙书文. 文史哲. 2002(03)
[10]旧城堡里的踱步——新时期周扬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反思[J]. 支克坚.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2)
博士论文
[1]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 王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 蔡同军.苏州大学 2003
[3]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 黄水源.苏州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 陈巍.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一脉相承与变异发展[D]. 黄金亮.湘潭大学 2002
[3]周扬文艺思想初探[D]. 赵恩兰.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093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9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