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尺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15:19
尺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是古人日常交往之用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尺牍的作品形式自先秦已出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宋代是尺牍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尺牍在文风、文体运用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李之仪的尺牍在宋代文人尺牍作品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李之仪文集中的二十卷尺牍绝大部分创作于他的贬居生活时期,具有特殊意义。李之仪的尺牍在展现文人品格,体现宋代文风,折射文人思想等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其尺牍于“情”的极力表达,对“情感宣泄”的强烈表现,体现了尺牍“尽情”的本质功能,也奠定了它在宋代尺牍发展史上的“本色”地位。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李之仪入苏轼定州幕后的尺牍创作
第一节 李之仪尺牍内容分析
一、官场叵测与心志不移
二、世情百味与论世尚友
三、村野田居与平淡怡然
第二节 李之仪尺牍中所体现的"贬谪"心态的分析
一、"畏祸"与"待出"
二、"执着"与"超越"
第二章 李之仪尺牍所展现的文人品格
第一节 宋人尺牍作品中展现的文人品格
第二节 李之仪尺牍中的人格魅力
第三节 从《上宰执》论析李之仪晚年的人格问题
第三章 李之仪尺牍对宋代尺牍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李之仪与宋人散体尺牍的创作情况
一、散体尺牍的确立
二、李之仪尺牍议论性与口语化的庄谐结合
三、李之仪尺牍"类比"修辞方式的一枝独秀
第二节 "破体为尺牍"
第三节 从以"情"为中心看李之仪尺牍的"本色"特征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J]. 何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7)
[2]李之仪卒年质疑[J]. 任群. 文学遗产. 2006(03)
[3]李之仪卒年考实[J]. 王星,王兆鹏. 文学遗产. 2005(06)
[4]自有一种风格——论李之仪的词学理想[J].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5]苏门意气 花间风情——李之仪词风初探[J]. 李婵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宋李之仪《书扇》诗考辨[J]. 于东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李之仪与苏轼交谊散论[J]. 杨胜宽,黄永一.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8]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J]. 徐安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9]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J]. 朱迎平. 文学遗产. 2000(04)
[10]李之仪生卒年考辨[J]. 邓子勉. 文教资料. 1998(01)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D]. 王海军.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清初文人尺牍研究[D]. 王安功.华中师范大学 2005
[3]魏晋六朝行草尺牍章法及成因初探[D]. 马龙.河南大学 2005
[4]潘岳诔文的文学成就[D]. 王丹.辽宁师范大学 2005
[5]李之仪交游考论[D]. 付嘉豪.宁夏大学 2004
[6]李之仪作品研究[D]. 李婵娟.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D]. 毛雪.郑州大学 2003
[8]袁宏道尺牍研究[D]. 陈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9]苏轼尺牍研究[D]. 崔丽.西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99893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李之仪入苏轼定州幕后的尺牍创作
第一节 李之仪尺牍内容分析
一、官场叵测与心志不移
二、世情百味与论世尚友
三、村野田居与平淡怡然
第二节 李之仪尺牍中所体现的"贬谪"心态的分析
一、"畏祸"与"待出"
二、"执着"与"超越"
第二章 李之仪尺牍所展现的文人品格
第一节 宋人尺牍作品中展现的文人品格
第二节 李之仪尺牍中的人格魅力
第三节 从《上宰执》论析李之仪晚年的人格问题
第三章 李之仪尺牍对宋代尺牍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李之仪与宋人散体尺牍的创作情况
一、散体尺牍的确立
二、李之仪尺牍议论性与口语化的庄谐结合
三、李之仪尺牍"类比"修辞方式的一枝独秀
第二节 "破体为尺牍"
第三节 从以"情"为中心看李之仪尺牍的"本色"特征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J]. 何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7)
[2]李之仪卒年质疑[J]. 任群. 文学遗产. 2006(03)
[3]李之仪卒年考实[J]. 王星,王兆鹏. 文学遗产. 2005(06)
[4]自有一种风格——论李之仪的词学理想[J]. 曹志平.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5]苏门意气 花间风情——李之仪词风初探[J]. 李婵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宋李之仪《书扇》诗考辨[J]. 于东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李之仪与苏轼交谊散论[J]. 杨胜宽,黄永一.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8]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J]. 徐安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9]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J]. 朱迎平. 文学遗产. 2000(04)
[10]李之仪生卒年考辨[J]. 邓子勉. 文教资料. 1998(01)
硕士论文
[1]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D]. 王海军.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清初文人尺牍研究[D]. 王安功.华中师范大学 2005
[3]魏晋六朝行草尺牍章法及成因初探[D]. 马龙.河南大学 2005
[4]潘岳诔文的文学成就[D]. 王丹.辽宁师范大学 2005
[5]李之仪交游考论[D]. 付嘉豪.宁夏大学 2004
[6]李之仪作品研究[D]. 李婵娟.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D]. 毛雪.郑州大学 2003
[8]袁宏道尺牍研究[D]. 陈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9]苏轼尺牍研究[D]. 崔丽.西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99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9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