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胡风文艺思想及人格内涵
发布时间:2021-03-27 01:57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胡风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物.本文从其理论探索道路(一、二部分)与人生道路(三、四部分)两个方面,探讨了胡风在二十世纪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所在.第一部分探讨了胡风与“五四”的内在联系,通过“五四”思想的两歧性反思胡风文艺思想的内在驳杂性.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胡风与“讲话”的关系,指出胡风文艺思想中两种话语的冲突.第三部分把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历时性地考察胡风的人生道路对其理论道路的影响及其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第四部分通过胡风与茅盾、周扬、舒芜及战斗的小伙伴关系的叙述,更深一层来探讨胡风的独特人格.结语:着重探讨了胡风在二十世纪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正文
引言
一. 胡风与“五四”
二. 胡风与讲话传统
三. 两难选择中的艺术道路
四. 在人际关系网中的胡风
结语:胡风的意义
●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实主义的胜利和失败——论胡风文艺理论的内部矛盾与“七月派”的小说创作[J]. 潘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2]“七月派”小说的成因与特质[J]. 邱晓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5)
[3]论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J]. 鲁贞银.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5)
[4]国统区两种现实主义理论形态之比较——对胡风、茅盾文艺观差异的历时考察[J]. 武新军.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5]《论五十至七十年代“胡风集团”作家的潜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J]. 刘志荣.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1)
[6]《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 鲁贞银.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1)
[7]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J]. 吴井泉. 北方论丛. 2000(06)
[8]两种话语的冲突——论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J]. 鲁贞银. 文艺理论研究. 2000(04)
[9]胡风的文艺思想精髓及其悲剧探讨[J]. 常彬.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01)
[10]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J]. 范际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本文编号:3102655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正文
引言
一. 胡风与“五四”
二. 胡风与讲话传统
三. 两难选择中的艺术道路
四. 在人际关系网中的胡风
结语:胡风的意义
●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实主义的胜利和失败——论胡风文艺理论的内部矛盾与“七月派”的小说创作[J]. 潘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2]“七月派”小说的成因与特质[J]. 邱晓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5)
[3]论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J]. 鲁贞银.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5)
[4]国统区两种现实主义理论形态之比较——对胡风、茅盾文艺观差异的历时考察[J]. 武新军.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5]《论五十至七十年代“胡风集团”作家的潜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J]. 刘志荣.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1)
[6]《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 鲁贞银.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1)
[7]胡风的编辑思想与七月诗派[J]. 吴井泉. 北方论丛. 2000(06)
[8]两种话语的冲突——论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J]. 鲁贞银. 文艺理论研究. 2000(04)
[9]胡风的文艺思想精髓及其悲剧探讨[J]. 常彬.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01)
[10]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J]. 范际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本文编号:3102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0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