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视野下的《语丝》周刊
发布时间:2021-03-27 06:4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发表散文创作为文学阵地的现代传媒,《语丝》周刊在历时近5年多的时间内,依靠周氏兄弟,在“语丝社”的旗帜之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在20世纪20年代崭露峥嵘的文学新锐,又有叱咤风云的“五四”文坛老将。继承了《新青年》的精神传统,倡导“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注重现代知识分子言说空间平台的建构,在“五四后”的思想文化界所发生的作用不亚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在“五卅”运动前后的思想战线和文化战线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风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为20世纪30年代“鲁迅风”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开拓道路的作用,同时也是以周作人、俞平伯、废名为代表,风格上提倡冲淡、追求闲适的“言志派”散文的滥觞。在编辑策略、出版发行以及创作上都体现出开放的文学意识、宽容的文学态度、独立的文学精神。在对传统文学不断借鉴和超越的基础上,也在自觉尝试和追求新的不同的文学样式。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生存时间较长、影响最大的现代传媒之一,伴随着五四走完最后的路程,完整地记录了五四的时代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学中心转移的艰辛历程,培养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留下了一...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语丝》周刊的发展历程
1.1 创刊: 北京时期(第1至156期)
1.2 接编: 上海时期(第4卷第1期至第52期)
1.3 终刊: 上海后期(第5卷第1期至第52期)
第2章 《语丝》周刊的本体色彩
2.1 创作本体
2.2 批评本体
2.3 学术本体
第3章 《语丝》周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3.1 编辑策略
3.2 出版发行
3.3 与作者群、读者群的关系
第4章 《语丝》周刊的个性特色
4.1 历时比较:《语丝》周刊与《新青年》、《申报·自由谈》
4.2 共时比较:《语丝》周刊与《现代评论》
第5章 《语丝》周刊的历史地位
5.1 文学史意义
5.2 编辑出版学意义
5.3 史料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文学与学术之间——论《语丝》对“民间”的找寻[J]. 陈树萍,李相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北新书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J]. 陈树萍. 新文学史料. 2006(01)
[3]《现代评论》译事商榷[J]. 王玉珠.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 颜浩.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2)
[5]现代传媒与散文的文体功能辨析[J]. 周海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6)
[6]《新青年》与“公共空间”——以《新青年》“通信”栏目为中心的考察[J]. 刘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7]《语丝》与《现代评论》——以“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为例[J]. 傅国涌. 文艺争鸣. 2003(04)
[8]四十年代文学期刊扫描[J]. 刘增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2)
[9]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文学创作(上)[J]. 周海波. 鲁迅研究月刊. 2003(01)
[10]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J]. 陈平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博士论文
[1]北新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D]. 陈树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 周海波.山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D]. 余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 朱燕萍.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03094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语丝》周刊的发展历程
1.1 创刊: 北京时期(第1至156期)
1.2 接编: 上海时期(第4卷第1期至第52期)
1.3 终刊: 上海后期(第5卷第1期至第52期)
第2章 《语丝》周刊的本体色彩
2.1 创作本体
2.2 批评本体
2.3 学术本体
第3章 《语丝》周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3.1 编辑策略
3.2 出版发行
3.3 与作者群、读者群的关系
第4章 《语丝》周刊的个性特色
4.1 历时比较:《语丝》周刊与《新青年》、《申报·自由谈》
4.2 共时比较:《语丝》周刊与《现代评论》
第5章 《语丝》周刊的历史地位
5.1 文学史意义
5.2 编辑出版学意义
5.3 史料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文学与学术之间——论《语丝》对“民间”的找寻[J]. 陈树萍,李相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北新书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J]. 陈树萍. 新文学史料. 2006(01)
[3]《现代评论》译事商榷[J]. 王玉珠.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 颜浩.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2)
[5]现代传媒与散文的文体功能辨析[J]. 周海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6)
[6]《新青年》与“公共空间”——以《新青年》“通信”栏目为中心的考察[J]. 刘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7]《语丝》与《现代评论》——以“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为例[J]. 傅国涌. 文艺争鸣. 2003(04)
[8]四十年代文学期刊扫描[J]. 刘增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2)
[9]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文学创作(上)[J]. 周海波. 鲁迅研究月刊. 2003(01)
[10]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J]. 陈平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博士论文
[1]北新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D]. 陈树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 周海波.山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D]. 余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 朱燕萍.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03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0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