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1-05-16 19:20
  在二十世纪初,曾经与五四新文化派进行辩论的学衡派,应该算是一个现代的思想文化派别。在民族的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面前,学衡派不畏众言,绝不苟同已成蔚然之势的新文化运动,二者的分歧属于正常的学理之争,匀是在同一处境下面对挑战的回应,从本质上讲,都应属于现代范畴。 学衡派的文化运思思路有内在的逻辑性,绝非人云亦云,为了克服因传统的崩溃和历史的断裂所形成的价值真空造成的时代痛苦,学衡成员努力在纷纭紊乱中寻求秩序和稳定。学衡成员的爱国情怀往往表现为浓烈的民族主义,具体体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把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视作民族的命运。 然而,在近现代环境中,对传统的坚守必须以求新求变为手段。白壁德摆脱“欧洲文化中心”论肯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一批中国留美学子感到亲切,其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救治现代社会缺失的文化运思思路也恰恰迎合了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学子的心。 白壁德的中国弟子对白氏学说的吸取,始终离不了一个核心,即对儒学当代命运的关注,在借鉴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力图有所作为。将学衡对新文化过激的言辞忽略不计,学衡成员对儒学进行了学理上的阐释:梅...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
    导言
    一、 学衡派对儒家传统阐释的诱因及其所背依的思想文化资源
        (一) 对儒家传统进行阐释的诱因
        (二) 新人文主义--一种世界性思想文化资源
    二、 学衡派对传统儒学的坚守
        (一) 文白之争的深层分歧
        (二) 对传统儒学的阐释
            梅光迪:
                1 强烈的中国文化本位感
                2 对“原典精神”的尊崇
                3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态度
                4 对西学的思考
                5 儒学的世界使命
            吴宓:
                1 兼取中西,层层递嬗
                2 关于“理想人格”
                3 关于“中国学术系统”
            柳诒徵:
                1 为孔子辩护
                2 对儒家伦理学的推崇
                3 对儒学发展史的清理
            梁实秋:
                1 以儒家为中轴,以释道为补充
                2 与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契合
                3 对儒家伦理学的推崇
                4 理性原则贯穿始终
    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J]. 韩星.  唐都学刊. 2003(02)
[2]鲁迅与学衡派[J]. 张贺敏,曹艳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3]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J]. 陈旋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4]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J]. 旷新年.  中国文化研究. 1994(04)
[5]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J]. 旷新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6)



本文编号:3190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90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