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
发布时间:2021-05-19 05:10
魏晋时期是“人”和“文”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在特定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浸润之下,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不断变化,他们由先秦两汉时期的对名教的肯定和执著,转而去追求超人的才性;又由于外在社会政治的极度黑暗,而去追求内在精神的绝对自由与潇洒。在动荡时代的变迁中,他们不断刷新并完善着自我人格的形态,最终实现了从儒家哲学所追求的政治道德型的理想人格向道家哲学所追求的审美型理想人格的转变。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形成是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渊源的。其中老庄哲学的复兴和魏晋玄学的兴盛,是深刻理解和认识人格美观念变化的关键所在。此外士人审美心态的转移、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自然山水都对人格美观念的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着作用。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为魏晋的“文学自觉”奠定了思想基础。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美学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解读文人思想及其创作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对后世文人及其创作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促成了中国士人从政治人格到文化人格的整体人格精神的转变,成为后世文人立身、处世、为文的思想根基。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1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演变历程
1.1 “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阶段
1.2 以“才性”为美的政治型理想人格阶段
1.3 “玄虚疏放”为美的神韵型理想人格阶段
1.4 以“任性自然”为美的隐逸型理想人格阶段
第2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思想文化渊源
2.1 老庄哲学的复兴与魏晋玄学思想的兴盛
2.2 士人心态的转移
2.3 佛教的广泛传播
2.4 自然山水的外化作用
第3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对文人创作及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3.1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文学显现
3.1.1 梗慨多气的风骨之作
3.1.2 悲情放达的任性之作
3.1.3 缘情绮靡的华美之作
3.1.4 清真深奥的玄虚之作
3.1.5 自然淡远的隐逸之作
3.2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影响下的魏晋南北朝文论
3.2.1 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3.2.2 对文人审美心理与审美方式的影响
3.2.3 对文学批评标准的影响
3.3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对后世文人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魏晋人物品藻[J]. 沈燕,俞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2]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J]. 宋艳. 语文学刊. 2005(07)
[3]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自然品藻[J]. 王志清.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4]《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J]. 刘廷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5]魏晋玄学与美学的关系[J]. 崔占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6]正始文学与后正始文学[J]. 赵利伟,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7]从《人物志》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人才观[J]. 杨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8]魏晋清谈的变化与政治势力的消长──读《世说新语》札记[J]. 鲁锦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9]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06)
[10]《世说新语》的人格美学及其现代推演[J]. 陈迎辉.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本文编号:319517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1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演变历程
1.1 “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阶段
1.2 以“才性”为美的政治型理想人格阶段
1.3 “玄虚疏放”为美的神韵型理想人格阶段
1.4 以“任性自然”为美的隐逸型理想人格阶段
第2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思想文化渊源
2.1 老庄哲学的复兴与魏晋玄学思想的兴盛
2.2 士人心态的转移
2.3 佛教的广泛传播
2.4 自然山水的外化作用
第3章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对文人创作及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3.1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的文学显现
3.1.1 梗慨多气的风骨之作
3.1.2 悲情放达的任性之作
3.1.3 缘情绮靡的华美之作
3.1.4 清真深奥的玄虚之作
3.1.5 自然淡远的隐逸之作
3.2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影响下的魏晋南北朝文论
3.2.1 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3.2.2 对文人审美心理与审美方式的影响
3.2.3 对文学批评标准的影响
3.3 魏晋士人人格美观念对后世文人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魏晋人物品藻[J]. 沈燕,俞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2]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J]. 宋艳. 语文学刊. 2005(07)
[3]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自然品藻[J]. 王志清.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4]《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J]. 刘廷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5]魏晋玄学与美学的关系[J]. 崔占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6]正始文学与后正始文学[J]. 赵利伟,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7]从《人物志》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人才观[J]. 杨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8]魏晋清谈的变化与政治势力的消长──读《世说新语》札记[J]. 鲁锦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9]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06)
[10]《世说新语》的人格美学及其现代推演[J]. 陈迎辉.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本文编号:3195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9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