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
发布时间:2021-05-19 05:14
无政府主义思潮从20 世纪初期登陆中国,到抗战时期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在四十余年的传播过程中,一直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在创作层面上,无政府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并引发了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的文学现象;二,在文学史层面上,无政府主义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尤其是早于《新青年》的《新世纪》杂志,为新文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本文从这两个层面入手,具体剖析了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在近代文学史上,无政府主义对中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虚无党”小说的流行和部分以宣扬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的创作现象的兴起。前者的流行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虚无党”小说译述的大量出现,到《东欧女豪杰》、《孽海花》等作品对“虚无党”故事的成功征用,清晰地勾画出了无政府主义向中国主流文学步步挺进的轨迹;后者的出现,表明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学形态的形成,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形态。在对中国文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无政府主义也间接地引发了文学观念和叙事手法的变革,这主要体现为在泛滥一时的“乌托邦”小说中,无政府主义以超国界、种界、人我界的超然姿态,无...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清末民初无政府主义思潮与文学的关系
一、晚清暗杀风潮与“虚无党”小说的繁盛
二、无政府主义小说的现代视野
第二章 “建构”与“消解”:无政府主义与晚清小说的乌托邦叙事
一、从“天下”到“国家”:晚清小说乌托邦叙事的成因
二、“民族国家想象”:革命派与维新派小说中的乌托邦
三、民族国家与“大同”:无政府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消解与颠覆
第三章 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汉字世界语拼音文字
二、文学科学儒学
三、教育劳动自由
第四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无政府主义向文学的渗透
一、无政府主义的衰落与挣扎
二、无政府主义者们的文学活动
三、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新文学
第五章 鲁迅与巴金:无政府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杰出模本
一、“反叛的个人”与“理想的社会”:鲁迅、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
二、“反叛”与“创痛”:鲁迅与“个人无治主义”
三、“理想的召唤”与“现实的磨难”:巴金与安那其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 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J]. 杨联芬. 鲁迅研究月刊. 2003(10)
[2]《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J].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4)
[3]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3(01)
[4]论五四文学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J]. 李相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5]无政府主义与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创作[J]. 赫学颖,蒋登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6]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劳工神圣观与中外文化——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劳动观的功过[J]. 李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7]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 刘国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8]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J]. 刘慧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02)
[9]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J]. 朱德发,张光芒. 东岳论丛. 1999(03)
[10]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J]. 顾昕. 开放时代. 1999(02)
本文编号:3195184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清末民初无政府主义思潮与文学的关系
一、晚清暗杀风潮与“虚无党”小说的繁盛
二、无政府主义小说的现代视野
第二章 “建构”与“消解”:无政府主义与晚清小说的乌托邦叙事
一、从“天下”到“国家”:晚清小说乌托邦叙事的成因
二、“民族国家想象”:革命派与维新派小说中的乌托邦
三、民族国家与“大同”:无政府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消解与颠覆
第三章 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汉字世界语拼音文字
二、文学科学儒学
三、教育劳动自由
第四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无政府主义向文学的渗透
一、无政府主义的衰落与挣扎
二、无政府主义者们的文学活动
三、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新文学
第五章 鲁迅与巴金:无政府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杰出模本
一、“反叛的个人”与“理想的社会”:鲁迅、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
二、“反叛”与“创痛”:鲁迅与“个人无治主义”
三、“理想的召唤”与“现实的磨难”:巴金与安那其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 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J]. 杨联芬. 鲁迅研究月刊. 2003(10)
[2]《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J].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4)
[3]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3(01)
[4]论五四文学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J]. 李相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5]无政府主义与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创作[J]. 赫学颖,蒋登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6]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劳工神圣观与中外文化——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劳动观的功过[J]. 李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7]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 刘国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8]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J]. 刘慧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02)
[9]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J]. 朱德发,张光芒. 东岳论丛. 1999(03)
[10]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J]. 顾昕. 开放时代. 1999(02)
本文编号:3195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9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