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自由—胡秋原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5 22:2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秋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较早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研究专著,由此他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与自由的文艺理论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参与到20世纪30年代那场著名的文学自由大论战中,不顾时代发展趋势,一再表明自己站在自由人的立场上,支持审美与自由的文学艺术,引来国共双方对他的批评,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自由人的立场,坚守着自己知识分子的立场;为了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文学霸权,他从文学自身的本质属性出发,坚持审美和自由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学论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论相抗衡,客观上他的民族文学论也与共产党的民族形式的文学相区别。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文艺观,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对文学的热爱和执著。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胡秋原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活动,在前言中,回顾了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讲述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在正文部分主要讨论了他对普列汉诺夫的研究和介绍,他在文艺论争中的理论观点和客观意义,他提出的民族文学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比较了三种民族文学论的不同,指出胡秋原民族文学论的独特之处。结尾指出胡秋原这种审美的自由的文艺理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从知识分子说起
第2章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情况
2.1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评价和定位
2.2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若干主要命题的介绍
2.3 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研究对于胡秋原的意义
第3章 胡秋原在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战时的具体情况
3.1 现有的文学史对论争情况的概述
3.2 论争内容及胡秋原自己对于论争的态度和看法
3.3 如何看待评价胡秋原参与的这次论争
第4章 胡秋原的“民族文学”论
4.1 “民族文学”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4.2 “民族文学”论的主要内容
4.3 如何看待胡秋原的“民族文学论”
第5章 结束语 总评胡秋原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研究的几个“点”[J]. 周云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J]. 徐元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讨论)[J]. 方长安,王桂妹,王本朝,方长安,黄发有. 河北学刊. 2004(02)
[4]话语夹缝中的思与辨——略论“自由人”时期胡秋原的文艺理念[J]. 孟庆澍. 中州学刊. 2003(03)
[5]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J]. 李明清.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6]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J]. 朱晓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6)
[7]《拯救与逍遥》修订本前言[J]. 刘小枫. 书屋. 2001(03)
[8]关于“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葛红兵. 社会科学. 1999(11)
本文编号:3250054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从知识分子说起
第2章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情况
2.1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评价和定位
2.2 胡秋原对普列汉诺夫若干主要命题的介绍
2.3 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研究对于胡秋原的意义
第3章 胡秋原在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战时的具体情况
3.1 现有的文学史对论争情况的概述
3.2 论争内容及胡秋原自己对于论争的态度和看法
3.3 如何看待评价胡秋原参与的这次论争
第4章 胡秋原的“民族文学”论
4.1 “民族文学”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4.2 “民族文学”论的主要内容
4.3 如何看待胡秋原的“民族文学论”
第5章 结束语 总评胡秋原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研究的几个“点”[J]. 周云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J]. 徐元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讨论)[J]. 方长安,王桂妹,王本朝,方长安,黄发有. 河北学刊. 2004(02)
[4]话语夹缝中的思与辨——略论“自由人”时期胡秋原的文艺理念[J]. 孟庆澍. 中州学刊. 2003(03)
[5]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J]. 李明清.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6]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J]. 朱晓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6)
[7]《拯救与逍遥》修订本前言[J]. 刘小枫. 书屋. 2001(03)
[8]关于“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葛红兵. 社会科学. 1999(11)
本文编号:325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5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