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发愤以抒情”视域下对士人处境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7-06 15:09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骚赋的基调,它是个人忧愤和忠君爱国的情感交织,是个体与国家政治相冲突的真切表现。士人阶层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在西汉时期处于从属地位,其文化属性大于政治属性,到东汉其重视度提升,对士人的品行也有了新的关注,而魏晋士人有着高度的自我觉醒意识,宋代士人则呈现出士人面对双重角色的自我矛盾。士人阶层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自身双重身份的属性也越发明显。士人阶层自我身上呈现出的政治角色和文化角色的这种张力,是士人在入仕时不可避免的尴尬,也是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固有冲突。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0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发愤以抒情”
二、士人的形成和角色定位
三、士人处境发展
四、士人的双重身份
五、士人的尴尬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文人”的认同与期待[J]. 吴承学,沙红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前世今生:士大夫、知识分子与文化趣味[J]. 南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3]韩愈学官与文人角色对其文学观的影响[J]. 黄霞,徐晖.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4]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J]. 沈松勤.  文学评论. 2014(04)
[5]发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调遣——屈原《九章》对创作缘起的交待[J]. 李炳海.  江汉论坛. 2008(06)
[6]论“发愤说”发生发展的历史[J]. 张强.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
[7]中国士人的屈原情结与人生困惑[J]. 李家欣.  云梦学刊. 2001(01)
[8]论魏晋士人的“觉醒”[J]. 孙立群.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论汉武时代士人精神的嬗变[J]. 查屏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
[10]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J]. 白自东,孔宪凤.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本文编号:3268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68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