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张爱玲、苏青的生存观与文学观剖析
发布时间:2021-07-07 19:21
本论文以张爱玲和苏青两位沦陷区代表作家为个案,通过文本及史实分析,着力探讨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刻意采取人生与文学上的“平常”姿态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取向,从而就沦陷区“中间作家”的评价问题提出讨论。由于这类既非抗日又非附逆的“中间作家”是沦陷区文学的主体,而刻意“平常”又是他们的共同趋向,因此,探讨这类作家的此种选择,是沦陷区文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实际上,张爱玲、苏青在非常时期刻意采取“平常”姿态,不仅是敌伪压制下一种不得已的应对策略,而且也是她们规避责任、自我开脱的自觉选择。她们借助“以弱自处”、“因弱卸责”的言辞将自己只顾个人安稳的人生选择合理化。她们对于“乱世”不可抗性的强调使她们“理所当然”地在人生选择上趋于自私的利己主义和享乐的现世主义,而对张爱玲与傅雷文学论争中的伦理分歧,以及对于苏青关于“俗人哲学”系列文章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张爱玲与苏青的以“个人私利”为价值判断终极的价值观。抗战胜利后,张爱玲与苏青都发表了辩白文字,强调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不关政治的,与敌伪高官的交往也是私人行为,不需向人解释。但是,她们在沦陷区这一非常的生存环境中刻意强调日常人生的苦乐情趣...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落水者”的“救生圈”-- “以弱自处”、“因弱卸责”的生存态度与文学姿态
2.1 “女子写作”辨析
2.2 从“以弱自处”到“以弱自足”
第三章 “苟全性命于乱世”-- 现世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导下的人生选择与文学态度
3.1 “乱世”感受与“现世”趋向
3.2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与傅雷文学论争中的伦理是非
3.3 “俗人哲学”的道德规避:苏青的人生利害观
第四章 问题何在:当时的辩白与现在的评价
4.1 “理直气壮”的辩白掩盖了什么
4.2 作为一种流行心态的“以弱自处”
4.3 刻意“平常”为哪般:有同情的理解与不可理解的暧昧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谈沦陷区文学研究中“历史的原则”——与张泉先生商榷[J]. 陈辽. 抗日战争研究. 2003(01)
[2]“女子写作”:张爱玲、苏青质疑[J]. 张曦,张晓蓓.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3]沦陷区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 张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2)
[4]沦陷区文学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谈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史实准确与政治正确问题[J].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1)
[5]也谈沦陷区文学的评价问题[J]. 肖远新.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4)
[6]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三大分歧──对《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的回应[J]. 陈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3)
[7]二论史实是评说沦陷区文学的前提——对《沦陷区文学认识误区》的回应[J]. 张泉. 北京社会科学. 2001(02)
[8]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斩[J]. 张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2)
[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J].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2001(01)
[10]女作家苏青的官场经历[J]. 王一心. 民国春秋. 1999(03)
本文编号:3270220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落水者”的“救生圈”-- “以弱自处”、“因弱卸责”的生存态度与文学姿态
2.1 “女子写作”辨析
2.2 从“以弱自处”到“以弱自足”
第三章 “苟全性命于乱世”-- 现世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导下的人生选择与文学态度
3.1 “乱世”感受与“现世”趋向
3.2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与傅雷文学论争中的伦理是非
3.3 “俗人哲学”的道德规避:苏青的人生利害观
第四章 问题何在:当时的辩白与现在的评价
4.1 “理直气壮”的辩白掩盖了什么
4.2 作为一种流行心态的“以弱自处”
4.3 刻意“平常”为哪般:有同情的理解与不可理解的暧昧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谈沦陷区文学研究中“历史的原则”——与张泉先生商榷[J]. 陈辽. 抗日战争研究. 2003(01)
[2]“女子写作”:张爱玲、苏青质疑[J]. 张曦,张晓蓓.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3]沦陷区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 张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2)
[4]沦陷区文学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谈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史实准确与政治正确问题[J].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1)
[5]也谈沦陷区文学的评价问题[J]. 肖远新.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4)
[6]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三大分歧──对《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的回应[J]. 陈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3)
[7]二论史实是评说沦陷区文学的前提——对《沦陷区文学认识误区》的回应[J]. 张泉. 北京社会科学. 2001(02)
[8]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斩[J]. 张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2)
[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J].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2001(01)
[10]女作家苏青的官场经历[J]. 王一心. 民国春秋. 1999(03)
本文编号:3270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7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