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挽歌—潘岳哀挽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12:19
潘岳的哀挽文学在魏晋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但自古至今,研究者多关注其《悼亡诗》,而相对忽略其它类型的哀挽作品。因此,以魏晋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趋向为切入点,对潘岳的哀挽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作整体观照,就成了一种十分现实的学术需求,本文选题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背景。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中西方相关理论分析死亡的不可逃避性和悲哀性,阐释从原始神话至春秋诸子到两汉时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在文学上的反映,进而分析魏晋时期感伤主义弥漫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文人对死亡的感触和表现,突出强调这一现象是对汉末哀生之风的延续和发展。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按照哀挽对象的不同,将潘岳哀挽作品分为悼亡之作、哀子女之作、哀亲友之作和应酬之作。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解读潘岳的复杂心态。潘岳的哀挽对象广泛,除了应酬之作,其余作品中大都充满了真情。但这一情感并不含有太多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当时文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特点。在各类作品中,以悼亡之作情感最为真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第三部分从潘岳哀挽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前者主要涉及用典、以景传情、感物伤怀、虚实相生和季节意象等层面...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的
第一章 魏晋时期哀挽文学兴盛的背景
第一节 永恒的悲哀
第二节 魏晋感伤主义思潮与哀挽文学
第二章 潘岳哀挽文学的社会内涵
第一节 哀挽作品类型分析
第二节 直面死亡的无奈
第三章 潘岳哀挽作品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 清绮典丽的语言风格
余论 魏晋文学中的潘岳
第一节 在魏晋哀挽文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 《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J]. 王淑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2]潘岳三考[J]. 胡旭,王海兵.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3]论潘岳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J]. 姜剑云.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4]潘岳陆机的高下分别[J]. 曹道衡. 文史知识. 2002(02)
[5]躁动的心灵 扭曲的个性——从潘岳作品看潘岳[J]. 霍军. 东疆学刊. 2001(03)
[6]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J]. 徐公持. 文学遗产. 2001(05)
[7]正确评价潘岳之人品及其文品[J]. 刘福燕.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8]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J]. 王丽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9]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诗品与人品的出入[J]. 吉广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10]潘岳: 在超脱与沉沦之间[J]. 柏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5)
硕士论文
[1]潘岳诔文的文学成就[D]. 王丹.辽宁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2812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的
第一章 魏晋时期哀挽文学兴盛的背景
第一节 永恒的悲哀
第二节 魏晋感伤主义思潮与哀挽文学
第二章 潘岳哀挽文学的社会内涵
第一节 哀挽作品类型分析
第二节 直面死亡的无奈
第三章 潘岳哀挽作品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 清绮典丽的语言风格
余论 魏晋文学中的潘岳
第一节 在魏晋哀挽文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 《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J]. 王淑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2]潘岳三考[J]. 胡旭,王海兵.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3]论潘岳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J]. 姜剑云.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4]潘岳陆机的高下分别[J]. 曹道衡. 文史知识. 2002(02)
[5]躁动的心灵 扭曲的个性——从潘岳作品看潘岳[J]. 霍军. 东疆学刊. 2001(03)
[6]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J]. 徐公持. 文学遗产. 2001(05)
[7]正确评价潘岳之人品及其文品[J]. 刘福燕.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8]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J]. 王丽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9]从元遗山论诗绝句看潘岳诗品与人品的出入[J]. 吉广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10]潘岳: 在超脱与沉沦之间[J]. 柏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5)
硕士论文
[1]潘岳诔文的文学成就[D]. 王丹.辽宁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2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9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