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24 05:51
  本文所要研究的“颂”,不是同以往一样的,立足于可见的文化成果:形诸典册、金石者;口耳传承者;甚或条畅于一家学派,一个大的显性文化传统等。例如把《诗经·三颂》作为核心的“颂诗”的诗歌史研究或相关的知识研究。本文的研究,将转变视点,以“人”为本位和起始点,从“人”开始重新对全部问题做出探讨和现象还原式的认识。本文要将“颂”作为一种“文类”,以上古华夏文明的演进为基本依据,在尊重已生成的“颂”类文学、文化的全部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反映“颂”在生成期的样态与流衍。以期还原“颂”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大文类”的本来面目;并通过论证,对“颂”蕴含的独特文学和文体特征、“颂”在华夏文明中独一无二的精神地位,做出新的理解、描述和说明。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1、引言。说明此研究的缘起、目的和主要方法。2、论文主体。共用七个部分,首先通过述评的方法反省并革新了原有的对“颂”的认识观念和研究方式;接着论述了“颂”字作为单纯词,在上古华夏文明史中的意涵;“颂”作体例的三级“体类”划分标准阐述——以历史生态发展为依据;在新的认识与界定下,“颂”类文本目前可见的,在先秦、两汉的创作情况、使用情况和体貌特征、精神品格...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上古“颂”之相关学术史述评
    一、对“颂”的文本创作认识述评
    二、对“颂”的理论认识的述评
    三、现当代的“颂”研究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颂”文学研究反思及本文的方法论
    一、“颂”文学研究反思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小结
第三章 “颂”字本义新考
第四章 “颂”作体例的三级“体类”划分标准阐述——以历史生态发展为依据
    一、学术史上“文体”的基本含义
    二、以往研究方式的反省
    三、新的研究中对“颂”的理解
    四、“三级”“体类”划分
第五章 先秦的“颂”
    一、“颂”字在先秦的用法和字义
    二、先秦“颂”的体类梳理
    三、先秦“颂”的用乐与其风格特点(略)
第六章 “颂”在先秦的精神特质(略)
第七章 汉代“颂”类文学文献梳理
    一、存世文献及作家作品综述
    二、汉代“颂类”文学的划分
    三、汉代颂文的体类辨析
    四、“颂类”文学的发展脉络
    五、汉代“颂类”文学的认识与评价
    小结
第八章 道统作为千年承传的整一性本然 —《山川颂》,董仲舒对本己体认的经学式表达
    一、对《山川颂》理解的途径:方法论反省
    二、《山川颂》解读:经学式呈露的整一性本然
    小结
第九章 崔骃《四巡颂》
    一、汉代“巡狩”制度与“巡颂”的发展
    二、崔驯的“巡颂”创作与东汉的政治、文化
    三、《四巡颂》的创作
    四、四巡颂传达的政治观
    五、四巡颂的文学特征和文体特征以及文学史定位
    六、《文心雕龙》未提到崔胭的问题
    小结
第十章 蔡邕“颂”研究
    一、蔡邑其人及文学创作
    二、汉末士风文风之变与蔡岂的文学创作
    三、蔡岂的·“颂类”文学创作
    四、碑颂文体之辩与碑颂的提出
第十一章 “颂”文类与相近文体的关系(略)
第十二章 “颂”文学与政权的关系(概)
    一、先秦的宗教文化与颂体文学
    二、秦汉之际的文化融合与颂体文学
    三、西汉中期以后的儒教帝国与颂体文学
第十三章 “颂”类文学作者群的独特性及其导致的文体形式与功能的离合(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秦代颂体[J]. 陈开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试探颂体的起源[J]. 陈开梅.  中华文化论坛. 2006(03)
[3]刘勰颂体观及其颂作批评之得失[J]. 郭洪涛.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从上古文学到中古文学的转型——兼论中古文学的几个基本属性[J]. 李炳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5]先秦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对“颂诗”文化内涵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 韩高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6]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J]. 王德华.  文学遗产. 2004(04)
[7]《文选》颂体文初探[J]. 许红英.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8]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J]. 跃进.  文学评论. 2004(03)
[9]试论《文选》与《文心雕龙》对“颂”“赞”二体评录之异同[J]. 高明峰.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1)
[10]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J]. 柳传堆.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博士论文
[1]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 张立兵.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中古颂文研究[D]. 郭宝军.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59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359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