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21:05
唐代诗僧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唐代诗僧不仅自觉地创作诗歌,还自觉地评论诗歌,具有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合一的性质。但是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诗僧的生平、交游、创作艺术的分析方面,也就是重在对诗僧创作的分析,而对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本文以“唐代诗僧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对唐代诗僧作为“诗人”文学身份的确认、诗僧的文学批评形式、批评范畴、诗僧批评家各自的诗学体系特征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产生除了跟佛教、诗歌发展有关系之外,还跟唐代诗僧作为“诗人”文学身份的确认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诗僧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诗人,才会以诗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创作,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只有诗僧的文学身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诗僧的文学批评才能具有社会影响。诗僧创作的自觉与批评的自觉是诗僧文学身份确认的具体表现,这两方面的自觉意识体现在他们一系列诗歌活动中。唐代诗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文学批评形式介入文学批评。初唐的慧净以选本的形式论诗,盛唐后期的玄鉴以摘句的形式论诗,中晚唐的诗僧则采用诗格的形式论诗。唐代诗僧所采用的文学批评范畴,既跟传统的文论有关...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诗僧作品的辑录
二、诗僧生平与作品的研究
(一)、唐代诗僧与僧诗的整体研究
(二)、诗僧个案的研究
三、对诗僧文学批评的研究
(一)、诗僧文论著作的辑校
(二)、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的“唐代诗僧文论”研究
(三)、对诗僧文论的阐释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意义
上编
第一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主体论
第一节 唐前诗僧的发展状况
一、汉魏僧侣的文学素养
二、晋隋时期僧侣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唐代诗僧文学身份的确认
一、僧人对“诗僧”的认同
二、文人对“诗僧”的关注
三、僧传中的“诗僧”
第三节 唐代诗僧的创作与批评自觉
一、创作自觉意识
二、批评自觉意识
第二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形式论
第一节 诗僧与选本论诗
一、唐代的选本论诗
二、慧净与《续古今诗苑英华集》
三、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的分析
第二节 诗僧与摘句论诗
一、从摘句、秀句到诗句图
二、玄鉴《续古今诗人秀句》与摘句批评在唐代的延展
第三节 诗僧与诗格论诗
一、唐代的诗格
二、诗僧与诗格
第三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范畴论
第一节 势
一、唐前文论中的“势”
二、“势”在唐代诗僧诗论中的发挥
三、诗僧之“势”与佛学的关系
第二节 意境(存目)
一、“意境”论在唐前文论中酝酿
二、唐代诗僧对“意境”论的开拓
第三节 门
一、“门”义探源
二、“门”在唐代诗僧诗论中的衍变
三、诗僧之“门”与佛学的关系
下编
第一章 还俗诗僧的诗论:从上官仪到贾岛
第一节 上官仪诗学理论的佛学渊薮
一、从“诗僧”到“宰相”
二、上官仪的诗学体系及佛学表征
(一)、上官仪与佛教的关系
(二)、上官仪诗学体系的佛学表征
第二节 贾岛的诗学理论
一、从“诗僧”到“诗人”
二、旧题贾岛《二南密旨》的诗禅思想
三、“贾岛格”的意义
四、“推敲”文学批评意义
第二章 皎然与《诗式》
第一节 从“儒士”到“诗僧”
一、皎然的生平简历
二、皎然的儒释思想
三、皎然的著作
第二节 《诗式》文学原理阐发
一、诗歌的本质与作诗之法
二、五格品诗及其诗史观
三、皎然对“意境”的阐释
第三章 贯休与齐己的诗论
第一节 贯休与《禅月集》
一、贯休的生平经历
二、《禅月集》所蕴含的诗学观
(一)、《禅月集》的结集
(二)、《禅月集》的特征
(三)、贯休的诗歌观念
第二节 齐己与《白莲集》
一、齐己的生平经历
二、《白莲集》与《风骚旨格》所体现的诗学观
(一)、《白莲集》的结集
(二)、《风骚旨格》与齐己的诗歌观念
余论“一字师”的文学内涵与佛学内涵
结语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天纬地物——晚唐五代诗僧的“尊诗观”[J]. 王秀林,刘国民. 求索. 2005(02)
[2]晚唐五代诗僧的“吟癖”及其成因[J]. 王秀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3]“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J]. 李俊标.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2)
[4]齐己交游考[J]. 田道英.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5]上官仪诗歌创作刍论[J]. 聂永华. 洛阳大学学报. 2003(01)
[6]“贤圣无他术 圆融只在吾”——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论探微[J]. 朱学东.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7]《杳杳寒山道》——诗僧另类人生的偈语[J]. 孙永久. 语文天地. 2002(18)
[8]唐代僧诗概论[J]. 陆永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9]唐代文士和诗僧的愤世嫉俗诗[J]. 景遐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0]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学理论探微[J]. 朱学东.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博士论文
[1]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 查明昊.浙江大学 2006
[2]皎然《诗式》研究[D]. 许连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 王秀林.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1663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诗僧作品的辑录
二、诗僧生平与作品的研究
(一)、唐代诗僧与僧诗的整体研究
(二)、诗僧个案的研究
三、对诗僧文学批评的研究
(一)、诗僧文论著作的辑校
(二)、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的“唐代诗僧文论”研究
(三)、对诗僧文论的阐释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意义
上编
第一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主体论
第一节 唐前诗僧的发展状况
一、汉魏僧侣的文学素养
二、晋隋时期僧侣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唐代诗僧文学身份的确认
一、僧人对“诗僧”的认同
二、文人对“诗僧”的关注
三、僧传中的“诗僧”
第三节 唐代诗僧的创作与批评自觉
一、创作自觉意识
二、批评自觉意识
第二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形式论
第一节 诗僧与选本论诗
一、唐代的选本论诗
二、慧净与《续古今诗苑英华集》
三、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的分析
第二节 诗僧与摘句论诗
一、从摘句、秀句到诗句图
二、玄鉴《续古今诗人秀句》与摘句批评在唐代的延展
第三节 诗僧与诗格论诗
一、唐代的诗格
二、诗僧与诗格
第三章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范畴论
第一节 势
一、唐前文论中的“势”
二、“势”在唐代诗僧诗论中的发挥
三、诗僧之“势”与佛学的关系
第二节 意境(存目)
一、“意境”论在唐前文论中酝酿
二、唐代诗僧对“意境”论的开拓
第三节 门
一、“门”义探源
二、“门”在唐代诗僧诗论中的衍变
三、诗僧之“门”与佛学的关系
下编
第一章 还俗诗僧的诗论:从上官仪到贾岛
第一节 上官仪诗学理论的佛学渊薮
一、从“诗僧”到“宰相”
二、上官仪的诗学体系及佛学表征
(一)、上官仪与佛教的关系
(二)、上官仪诗学体系的佛学表征
第二节 贾岛的诗学理论
一、从“诗僧”到“诗人”
二、旧题贾岛《二南密旨》的诗禅思想
三、“贾岛格”的意义
四、“推敲”文学批评意义
第二章 皎然与《诗式》
第一节 从“儒士”到“诗僧”
一、皎然的生平简历
二、皎然的儒释思想
三、皎然的著作
第二节 《诗式》文学原理阐发
一、诗歌的本质与作诗之法
二、五格品诗及其诗史观
三、皎然对“意境”的阐释
第三章 贯休与齐己的诗论
第一节 贯休与《禅月集》
一、贯休的生平经历
二、《禅月集》所蕴含的诗学观
(一)、《禅月集》的结集
(二)、《禅月集》的特征
(三)、贯休的诗歌观念
第二节 齐己与《白莲集》
一、齐己的生平经历
二、《白莲集》与《风骚旨格》所体现的诗学观
(一)、《白莲集》的结集
(二)、《风骚旨格》与齐己的诗歌观念
余论“一字师”的文学内涵与佛学内涵
结语 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天纬地物——晚唐五代诗僧的“尊诗观”[J]. 王秀林,刘国民. 求索. 2005(02)
[2]晚唐五代诗僧的“吟癖”及其成因[J]. 王秀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3]“诗僧”无可的诗歌创作[J]. 李俊标.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2)
[4]齐己交游考[J]. 田道英.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5]上官仪诗歌创作刍论[J]. 聂永华. 洛阳大学学报. 2003(01)
[6]“贤圣无他术 圆融只在吾”——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论探微[J]. 朱学东.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7]《杳杳寒山道》——诗僧另类人生的偈语[J]. 孙永久. 语文天地. 2002(18)
[8]唐代僧诗概论[J]. 陆永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9]唐代文士和诗僧的愤世嫉俗诗[J]. 景遐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0]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学理论探微[J]. 朱学东.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博士论文
[1]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 查明昊.浙江大学 2006
[2]皎然《诗式》研究[D]. 许连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 王秀林.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16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1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