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

发布时间:2021-11-10 20:48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笔者认为,对“物感”说的研究应该从自然审美的民族心理研究开始,尤其不能忽略“比兴”手法在诗思上触物起兴的重要作用。跳过“比兴”这一关键的基础环节,那么,物感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物感”说经由《礼记·乐记》提出后,人们对“物感”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咏物的作品大量涌现,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都对“物感”说进行了富于创见的阐释。“物感”理论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与同时代发展着的其他文论有互相联系、相互启发、互为补充的作用,它们共同丰富、发展着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的认识论基础是主客分离,导致了“摹仿”说、移情说、“异质同构”说中心物关系分离、对立的态度,形成重理性、重逻辑、重实证的特色,与中国文论重直觉、重感性、重思辨的风格大异其趣。西方的“异质同构”说采用现代心理学来研究文学审美中的心物关系,为心物关系作出了更为科学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宏观的认识和把握“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吸收外国文...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物感理论的生成
    一、自然审美的民族心理积淀
    二、兴,自然审美的重大飞跃
    三、“君子比德”说—儒家山水自然观
    四、兴与物感理论生成的关系
第二章 物感理论的嬗变
    一、经学背景下的《乐记》“物感”说
    二、魏晋思想解放中的陆机《文赋》
    三、“物感”所引导的倾向:山水田园诗的勃兴
    四、《文心雕龙·物色》对“物感”理论的创新
    五、钟嵘《诗品》—“物”的完整阐释
第三章 物感说与同时代其它文论的依存关系
    一、《淮南子》之“情本”说与“感而后动”论
    二、董仲舒的“明于情性”论与“天人感应”说
    三、《诗大序》的“情动”说及其论“变风、变雅”
    四、关于屈原及其作品讨论而出现的新思想
    五、曹植的“雅好慷慨”说
第四章 中西心物关系理论的比较
    一、“物感”说与“摹仿”说
    二、“物感”说与“移情”说
    三、“物感”说与“异质同构”说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物感说的成因与内涵[J]. 钟文华.  兰州学刊. 2005(05)
[2]魏晋自然审美概观[J]. 薛富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中国古代的“物感”说与西方近代“移情”说比较[J]. 王玉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4]从《诗经》的“兴”看“兴”的起源——兼评“兴”起源于原始宗教说[J]. 赵辉,徐柏青.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5]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J]. 王德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04)
[6]“物感说”及其理论创作基础[J]. 张希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9)
[7]“物感说”与“摹仿说”——从主客关系看二者的创作论[J]. 高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8]人环境对象——中国古代“物感”说之辩证[J]. 李建东,张振台.  平原大学学报. 2002(03)
[9]比兴、物感与刹那直观——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的演变[J]. 张节末.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4)
[10]“物感”说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J]. 伍宝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本文编号:3487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87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c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