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发布时间:2021-11-20 11:33
本文运用历史学、接受美学、叙事学、类型研究、比较文学、政治文化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对20年代“革命文学”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统研究。并本着历史意义与现实考察相统一的原则,将理论与作品,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宏观与微观,历时性纵向考察与共时性横向研究结合并重,以尽可能逼近“革命文学”丰富、复杂的面貌。论文共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一、“革命文学”概说 “革命文学”绝非1928午间突然产生的文学现象,它有一个长时间的酝酿、发展过程,20年代的特定社会历史动因使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革命文学”的代表性社团有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其作家、作品与主要刊物共同催动了“革命文学”的兴盛。 二、“革命文学”的流行特质 在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背后,“革命文学”蕴涵着得以风靡当时文坛的一些流行性特质。首先,坎坷多难的20年代使革命成为那一时代的生存常态,革命成了那代人不可逃脱的宿命。文学反映革命成为必然。其次,“革命+恋爱”的题材优势促进了“革命文学”的流行。革命和恋爱的融合,满足了青年人偏好幻想、渴望激情与浪漫的文化心态,作家抓住了这一题材,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革命文学”概说
第一节 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代表性社团及作家、作品
第二章 “革命文学”的流行特质
第一节 历史际遇的革命宿命
第二节 “革命+恋爱’的题材优势
第三节 隐含流行态势的艺术素质
第三章 “革命文学”实践对理论的悖离与超越
第一节 假托大众之口的文学虚拟——“革命文学”对工农的描塑
第二节 融入并逸出——个人/集体关系考辩
第三节 “革文学的命”?!——“革命文学”艺术得失论
第四章 理论资源与创作实绩
第一节 “革命文学’与苏联、日本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个案实绩考察——比较《田野的风》与《毁灭》、《铁流》
第五章 “革命文学”所提示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
第二节 同人团体与宗派主义
附录
参考书目
本文编号:350723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革命文学”概说
第一节 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代表性社团及作家、作品
第二章 “革命文学”的流行特质
第一节 历史际遇的革命宿命
第二节 “革命+恋爱’的题材优势
第三节 隐含流行态势的艺术素质
第三章 “革命文学”实践对理论的悖离与超越
第一节 假托大众之口的文学虚拟——“革命文学”对工农的描塑
第二节 融入并逸出——个人/集体关系考辩
第三节 “革文学的命”?!——“革命文学”艺术得失论
第四章 理论资源与创作实绩
第一节 “革命文学’与苏联、日本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个案实绩考察——比较《田野的风》与《毁灭》、《铁流》
第五章 “革命文学”所提示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
第二节 同人团体与宗派主义
附录
参考书目
本文编号:3507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0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