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引进与阐释 ——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迷宫式建构与走向

发布时间:2021-11-22 20:23
  后现代主义作为最具争议的话题,在国内深受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以二十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为语料,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作逐层剖析:后现代主义概念界定上的分歧;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多重背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迷宫式建构及其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前瞻性与解构性走向。本文从西方与中国两个维度来把握国内学者在后现代主义问题上的讨论动态,从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理清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建构与走向,以期在如何面对引进理论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界定上的分歧
    (一) 概念的模糊界定与词汇关联引发的歧义性
    (二) 理论阐释的多样性引发了概念界定的歧义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多重背景
    (一) 后现代主义理论产生的西方背景的多重阐释
    (二) “后现代主义”中国化背景的多重阐释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多元建构及其分析
    (一) “存在论”者多重质疑中的建构
    (二) 亲缘研究论者多元化视角中的建构
四、后现代主义的前瞻性与解构性走向
    (一) 多元化的价值评述说
    (二) 后现代精神的冲击力
结论
英文摘要
注释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J]. 邹广胜,高公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1)
[2]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J]. 田信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两课"教学研究). 2001(S1)
[3]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J]. 陈延庆.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4]走出后现代话语──论博德尔关系构成的思想[J]. 彭富春.  哲学研究. 1999(01)
[5]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J]. 张清华.  文学评论. 1995(02)
[6]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J]. 徐友渔.  中国社会科学. 1995(01)



本文编号:3512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12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