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域外”认识及其文学表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05:46
先秦两汉时期中原与域外交流不断扩大,经历了由萌芽到逐渐深入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原人民对于域外的认识随之不断变化,其自我中心意识也渐趋鲜明。本文即从先秦时期人们的“域外”认识入手,述及汉人在国家意识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明确,并着重分析先秦两汉文学对“域外”认识的表现。通过考察先秦时期人们的“华夏”观念,我们发现,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先秦时期,人们主要从生产生活方式与是否具有“礼”两个方面对中原与域外加以区分和认识。先秦人们认为,农业和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原周人所独有的特征,而其他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的民族则被中原人们主观地视为“异族”。礼文化可以视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代名词,不具有礼的异族被排除在中原正统之外,甚至被视为禽兽。在这种对域外认定的基础上,先秦文学中也不乏对“域外”认识的表现。首先,在先秦文献中十分强调“华夷之辨”。如《左传》以“礼文化”为标准,将中原与异族两大形象群截然分开,与正统的中原文化相比,异族始终处于落后野蛮的状态中,并被中原文化所鄙视。这种观念在《诗经》的有关篇章中也有体现,《诗经》作品在描写与异族的战争时,侧重描写中原军队的声威,对异族敌军的情况只...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汉代疆域概况此时奠定了西汉时期版图的大致轮廓,虽然在其后有局部疆域有所收缩改变,如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传奇中的胡商形象[J]. 倪红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2]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J]. 张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3]《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 叶舒宪. 民族艺术. 1999(03)
[4]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J]. 江林昌. 齐鲁学刊. 1999(05)
[5]“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近代西方形象在中国的变迁轨迹与互动关系[J]. 彭兆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6]《文选》京都赋与汉代的空间意识[J]. 陈复兴. 社会科学战线. 1989(03)
[7]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J]. 俞伟超. 江汉考古. 1980(01)
本文编号:3553519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汉代疆域概况此时奠定了西汉时期版图的大致轮廓,虽然在其后有局部疆域有所收缩改变,如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传奇中的胡商形象[J]. 倪红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2]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J]. 张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3]《山海经》神话政治地理观[J]. 叶舒宪. 民族艺术. 1999(03)
[4]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J]. 江林昌. 齐鲁学刊. 1999(05)
[5]“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近代西方形象在中国的变迁轨迹与互动关系[J]. 彭兆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6]《文选》京都赋与汉代的空间意识[J]. 陈复兴. 社会科学战线. 1989(03)
[7]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J]. 俞伟超. 江汉考古. 1980(01)
本文编号:3553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5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