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
发布时间:2022-01-05 04:29
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自上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诸先生肇始,其后瓜蔓绵延,研究的范围愈广,力度愈深。赵昌平、陈尚君、戴伟华、尚定、杜晓勤、张伟然、李浩、李德辉、景遐东、周建军诸先生均在各自的大作中对地域文学颇多着力。但诸先生言地域与文学,要么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要么从文化的发达地区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学却甚少着墨。地域文学的研究虽对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有所提及,如李益的创作,但毕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对朔方地区的文学作专题的研究却还没有。这可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缺憾。本文定名为《唐代朔方地区的文化与文学活动考论》,就是力图在“文化”与“文学”这两方面有所突破。在“文化”上,力争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唐代朔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在“文学”上,搜罗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全面探寻作家们的创作特色与作品的艺术特色,考察其创作中的共同点。本文运用文史结合、出土文献与现存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前两章——《朔方地区的重要位置——国之北门》和《朔方地区的文化特质——以出土墓志为中心的考察》偏重于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运用出土文献与现存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唐代朔方地...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朔方地区的重要位置——“国之北门”
第一节 朔方地区的建制沿革
第二节 “国之北门”——朔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第三节 古塞苍茫兮黄沙四起——从出土墓志来看以夏州为中心的朔方地区的环境情况
小结
第二章 朔方地区的文化特质——以出土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关于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五方杂厝,风俗不一——从出土墓志来看朔方地区的人口构成及其风俗
第三节 从出土墓志来看朔方地区的宗教
小结
第三章 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朔方地区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创作意识
第二节 朔方地区文学创作活动主题探析
第三节 客游对异地诗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益为考察中心
第四节 异地作家客游原因探析
小结
第四章 朔方籍作家——长孙佐辅创作考论
第一节 长孙佐辅的生平履历与其作品的著录、存异
第二节 长孙佐辅诗作的思想分析
第三节 长孙佐辅作品的艺术源流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1: 唐五代朔方地区文学活动编年
附录2: 唐五代朔方地区的出土墓志
附录3: 《唐刺史考全编》订补
附录4: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订补
附录5: 宇文恺考论
参考书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竺可桢. 中国科学. 1973(02)
[2]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竺可桢. 考古学报. 1972(01)
本文编号:3569726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朔方地区的重要位置——“国之北门”
第一节 朔方地区的建制沿革
第二节 “国之北门”——朔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第三节 古塞苍茫兮黄沙四起——从出土墓志来看以夏州为中心的朔方地区的环境情况
小结
第二章 朔方地区的文化特质——以出土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关于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五方杂厝,风俗不一——从出土墓志来看朔方地区的人口构成及其风俗
第三节 从出土墓志来看朔方地区的宗教
小结
第三章 朔方地区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朔方地区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创作意识
第二节 朔方地区文学创作活动主题探析
第三节 客游对异地诗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益为考察中心
第四节 异地作家客游原因探析
小结
第四章 朔方籍作家——长孙佐辅创作考论
第一节 长孙佐辅的生平履历与其作品的著录、存异
第二节 长孙佐辅诗作的思想分析
第三节 长孙佐辅作品的艺术源流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1: 唐五代朔方地区文学活动编年
附录2: 唐五代朔方地区的出土墓志
附录3: 《唐刺史考全编》订补
附录4: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订补
附录5: 宇文恺考论
参考书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竺可桢. 中国科学. 1973(02)
[2]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竺可桢. 考古学报. 1972(01)
本文编号:3569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6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