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
发布时间:2022-01-10 18:39
本文之所以采用了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对梁实秋进行研究,是因为注意到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在20 世纪初期和20 世纪末两次进入中国的特殊文化场景,并由此而首次分析了中国现代新儒学运动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之间直接的渊源关系,从而使以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观照现代文学现象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在现代新儒家们眼中,现代新儒学并不是一个哲学思潮,而是融文学、史学、哲学为一体的文化思潮,这使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不可能再对这一文化思潮视而不见,虽然王富仁等学者曾认为以这一文化视野关注现代文学,会导致本学科的“自杀”,但本文的基本立场是:既客观面对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五四新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正视其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提供的另一种选择;又要充分重视新儒学文化思潮在现代文学领域内的开展,如何延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在与西方学术和传统学术同时对话中打造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序论部分主要论证的是梁实秋与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因缘,即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研究梁实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一论证主要沿三个维度展开:一、对“新儒学运动”和“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作概念剖析,厘清其主要内涵和特征,为研究梁实秋的文学话语提供理论参照;二,梁实秋...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论: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诗教之维
一、理学、礼教、诗教合一的“新儒学运动”
二、现代新儒学运动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之渊源
三、现代新儒学诗教体系寻踪
第一章:新文学的另一种选择
一、挑战新文学场的权威法则
1、诗是贵族的
2、早期的“唯美主义”主张辨析
二、“学衡派的嫌疑”
1、中西化合基础上的东方文化立场
2、与学衡派的微妙关系
三、儒学的现代解码
1、现代性的另一种体认:传统的现代转化
2、西方文学话语的本土化:儒家伦理学说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论对接
第二章:文学话语的诗教品质
一、意义的守护:义理式的文学批评之途
二、“理”“欲”之辩的延续:五四新文学是“浪漫的混乱”
1、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情感放纵
2、建立以理制情的文学的纪律
三、“人性论”与“唯物论”的分歧:对左翼文学的偏见
1、抽象意义与一般意义: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
2、古典主义的文学本体观与新古典主义的文学工具观
3、文学的贵族(高雅)性与文学的大众化
四、文学批评的皈依:伦理学还是美学?
1、善与美:进乎道与止于技
2、与左翼“新美学”的一种共鸣:人文化成与经世致用
第三章:被挤压和边缘化的文学话语
一、与共产主义理念的冲突:从大江会到国家社会党
二、“抗战无关论”辨析:意在言外
三、“尚雅”的雅舍文风:退而结网的守望
1、人生的艺术化
2、雅健的文质观
四、被误读的人性论:在阶级论叙事话语中的命运
五、梁实秋的文化身份质疑:新儒学文化派还是自由主义西化派?
第四章:文化认同危机时代的文坛经典学案
一、文化认同差异:鲁迅的“转变”与梁实秋的“不知‘转变
二、反比效应:鲁迅光环之下的反面书写
1、文化偶像与文化“鬼魅”: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梁实秋
2、两种祛魅: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中的梁实秋
三、战士与绅士:两种文化中的人格典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性:中国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解释[J].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 2002(04)
[2]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J]. 李维武. 学术月刊. 2001(09)
[3]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J]. 黄健. 鲁迅研究月刊. 2001(06)
[4]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一)——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合法性问题[J]. 李新宇. 鲁迅研究月刊. 2000(11)
[5]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新批判主义宣言[J]. 邓晓芒. 科学·经济·社会. 1999(04)
[6]“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 曹顺庆. 文艺争鸣. 1998(03)
[7]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对于《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一种解读[J]. 赵学勇,刘铁群. 鲁迅研究月刊. 1997(12)
[8]鲁迅与儒学的现代转化[J].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 1996(10)
[9]从“中间物”说到新儒家[J]. 王乾坤. 鲁迅研究月刊. 1995(11)
[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J]. 严家炎. 鲁迅研究月刊. 1995(09)
本文编号:3581218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论: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诗教之维
一、理学、礼教、诗教合一的“新儒学运动”
二、现代新儒学运动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之渊源
三、现代新儒学诗教体系寻踪
第一章:新文学的另一种选择
一、挑战新文学场的权威法则
1、诗是贵族的
2、早期的“唯美主义”主张辨析
二、“学衡派的嫌疑”
1、中西化合基础上的东方文化立场
2、与学衡派的微妙关系
三、儒学的现代解码
1、现代性的另一种体认:传统的现代转化
2、西方文学话语的本土化:儒家伦理学说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论对接
第二章:文学话语的诗教品质
一、意义的守护:义理式的文学批评之途
二、“理”“欲”之辩的延续:五四新文学是“浪漫的混乱”
1、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情感放纵
2、建立以理制情的文学的纪律
三、“人性论”与“唯物论”的分歧:对左翼文学的偏见
1、抽象意义与一般意义: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
2、古典主义的文学本体观与新古典主义的文学工具观
3、文学的贵族(高雅)性与文学的大众化
四、文学批评的皈依:伦理学还是美学?
1、善与美:进乎道与止于技
2、与左翼“新美学”的一种共鸣:人文化成与经世致用
第三章:被挤压和边缘化的文学话语
一、与共产主义理念的冲突:从大江会到国家社会党
二、“抗战无关论”辨析:意在言外
三、“尚雅”的雅舍文风:退而结网的守望
1、人生的艺术化
2、雅健的文质观
四、被误读的人性论:在阶级论叙事话语中的命运
五、梁实秋的文化身份质疑:新儒学文化派还是自由主义西化派?
第四章:文化认同危机时代的文坛经典学案
一、文化认同差异:鲁迅的“转变”与梁实秋的“不知‘转变
二、反比效应:鲁迅光环之下的反面书写
1、文化偶像与文化“鬼魅”:鲁迅作品教学中的梁实秋
2、两种祛魅: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中的梁实秋
三、战士与绅士:两种文化中的人格典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性:中国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解释[J].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 2002(04)
[2]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J]. 李维武. 学术月刊. 2001(09)
[3]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J]. 黄健. 鲁迅研究月刊. 2001(06)
[4]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一)——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合法性问题[J]. 李新宇. 鲁迅研究月刊. 2000(11)
[5]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新批判主义宣言[J]. 邓晓芒. 科学·经济·社会. 1999(04)
[6]“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 曹顺庆. 文艺争鸣. 1998(03)
[7]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对于《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一种解读[J]. 赵学勇,刘铁群. 鲁迅研究月刊. 1997(12)
[8]鲁迅与儒学的现代转化[J].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 1996(10)
[9]从“中间物”说到新儒家[J]. 王乾坤. 鲁迅研究月刊. 1995(11)
[10]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J]. 严家炎. 鲁迅研究月刊. 1995(09)
本文编号:3581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8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