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西汉文学“士不遇”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05:41
  “士不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恒久而普遍的主题之一,肇始于先秦,彰显于两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士不遇”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于西汉文学中“士不遇”主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汉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作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全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于汉武帝之前即从西汉建国至汉武帝即位之前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士不遇”主题的创作情况进行探讨。其中分析了中央士人与藩国士人的以“不遇”为主题的创作,并对于此期士人慨叹自己“不遇”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论述汉武帝时期的“士不遇”主题的创作情况。论文按照创作者身份的不同进行简单的归类,结合创作者的人生行迹分别论述他们的以“士不遇”为主题的创作。在分析单篇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汉武帝时期“士不遇”主题的总体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武帝以后即从汉昭帝即位至西汉末这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士不遇”主题的创作情况。在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此期“士不遇”创作与前期相比所表现出的新变。对于这种新变产...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士不遇”主题溯源
    二、西汉文学“士不遇”主题研究现状评述
第一章 前武帝时期的"士不遇"创作
    第一节 先觉者的悲剧命运
    第二节 贾谊的"不遇"之歌
    第三节 游走于藩国者的生命悲痛
第二章 武帝时期的"士不遇"创作
    第一节 盛世赋家的"不遇"思索
    第二节 思想家、史家的"不遇"情结
    第三节 武帝时期"士不遇"创作的特点及成因
第三章 后武帝时期的"士不遇"创作
    第一节 孤寂者的牢骚与自慰
    第二节 后武帝时期其它的"士不遇"创作
    第三节 后武帝时期"士不遇"创作的新变及成因
第四章 西汉文学"士不遇"主题凸显的原因及表达方式
    第一节 西汉文学"士不遇"主题凸显的原因
        1、士人传统的价值观念
        2、时代变迁,士人地位的改变
    第二节 士人"不遇"情怀的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
        2、借人抒怀
        3、设客难己
        4、寓情景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代辞赋中的悲士不遇主题及士人心态[J]. 张克锋.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1)
[2]西汉“士不遇”赋与士人心态[J]. 林小云.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3]中国文学“士不遇”主题的文化审美阐释[J]. 赵国乾.  云南社会科学. 2004(03)
[4]论司马迁“发愤著书”与对屈原人格精神的认同[J]. 孟修祥.  咸宁学院学报. 2003(04)
[5]汉代文人屈原情结的心理结构[J]. 侯立兵.  中国文学研究. 2003(03)
[6]汉代“士不遇”赋研究[J]. 孙亭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7]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二题[J]. 赵怀忠.  渭南师专学报. 1999(03)
[8]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模式意义[J]. 尚永亮.  社会科学战线. 1997(04)
[9]从西汉“士不遇”赋看西汉文士的“不遇”现象[J]. 池万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4)
[10]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浅论[J]. 顾植,王晓枫.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1)



本文编号:360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0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