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文文体与唐前颂文概说
发布时间:2022-02-04 20:36
颂文是我国古典散文中的重要文体之一,具有独立的文体特征与社会文化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对文体研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有关颂文的专门性研究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散见于文学史、文学思想史及相关论文当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论述。本文以唐前颂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从颂文的历史沿革入手,分别从颂文的创作角度与批评角度出发,梳理了颂文文体的发展流变轨迹,从创作题材、创作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探讨了颂诗与颂文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并注意到《鲁颂·駉》一篇艺术技巧对后世咏物颂文创作的影响。在对先唐颂文进行概说的前提下,按照唐代颂文的发展特点,分别以初盛唐、大历时期、中唐、晚唐作为时间断限,考察了唐代颂文文体的特征与新变,并重视分析新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颂文的创作实际,借鉴古人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名称,一方面,从创作题材入手,将颂文分为圣主贤臣颂、古贤颂、杂颂三类,并对“杂颂”进行界定;另一方面,从创作动机入手,将颂文分为受诏而作、受人请托而作、文人自主创作三类,力图体现分类的科学性、完整性、排他性,并在分类的前提下,对颂文进行初步的概念界定,明确颂文这一文体的内涵,最后在余...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成果述评
第2章 颂文的发展流变
2.1 从颂文的创作角度而言
2.1.1 汉代是颂文创作的发轫期
2.1.2、魏晋南北朝是颂文创作的发展繁荣期
2.1.3、唐代是颂文创作的顶峰期
2.2 从古文家评论角度
2.2.1 汉代,文体意识不清阶段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颂文认识渐趋明晰阶段
2.2.3 唐宋时期,对颂文认识细致深入阶段
2.2.4 明清到近代,对颂文认识拓展阶段
第3章 《诗》三《颂》与颂文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3.1 创作题材的继承与开拓
3.1.1 颂祖先
3.1.2 颂征伐
3.1.3 颂农事
3.1.4 规戒劝勉
3.2 创作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3.3 创作风格的承袭
3.4 《鲁颂·駉》艺术技巧对后世颂文创作的影响
第4章 先唐颂文概说
第5章 唐代颂文文体特征与新变
5.1 初盛唐时期
5.2 中唐时期
5.3 晚唐时期
第6章 颂文的分类与概念界定
6.1 古文家的分类
6.2 我们的分类
6.2.1 从题材内容上
6.2.2 从创作动机上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隋人书出师颂》及《文选》异文[J]. 易敏.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2]《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J]. 邹巅,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 2005(01)
[3]20世纪《诗经·周颂》研究综述[J]. 胡宏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从风、雅、颂及其流变看诗乐关系的三个层面[J]. 陈文新. 学术研究. 2004(11)
[5]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J]. 王德华. 文学遗产. 2004(04)
[6]《文选》颂体文初探[J]. 许红英.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7]试论《文选》与《文心雕龙》对“颂”“赞”二体评录之异同[J]. 高明峰.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1)
[8]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J]. 柳传堆.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9]古章草书与《出师颂》[J]. 肖燕翼.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06)
[10]先秦史传文学作品中的文体萌芽与雏形[J]. 郭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13899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成果述评
第2章 颂文的发展流变
2.1 从颂文的创作角度而言
2.1.1 汉代是颂文创作的发轫期
2.1.2、魏晋南北朝是颂文创作的发展繁荣期
2.1.3、唐代是颂文创作的顶峰期
2.2 从古文家评论角度
2.2.1 汉代,文体意识不清阶段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颂文认识渐趋明晰阶段
2.2.3 唐宋时期,对颂文认识细致深入阶段
2.2.4 明清到近代,对颂文认识拓展阶段
第3章 《诗》三《颂》与颂文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3.1 创作题材的继承与开拓
3.1.1 颂祖先
3.1.2 颂征伐
3.1.3 颂农事
3.1.4 规戒劝勉
3.2 创作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3.3 创作风格的承袭
3.4 《鲁颂·駉》艺术技巧对后世颂文创作的影响
第4章 先唐颂文概说
第5章 唐代颂文文体特征与新变
5.1 初盛唐时期
5.2 中唐时期
5.3 晚唐时期
第6章 颂文的分类与概念界定
6.1 古文家的分类
6.2 我们的分类
6.2.1 从题材内容上
6.2.2 从创作动机上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隋人书出师颂》及《文选》异文[J]. 易敏.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2]《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J]. 邹巅,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 2005(01)
[3]20世纪《诗经·周颂》研究综述[J]. 胡宏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4]从风、雅、颂及其流变看诗乐关系的三个层面[J]. 陈文新. 学术研究. 2004(11)
[5]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J]. 王德华. 文学遗产. 2004(04)
[6]《文选》颂体文初探[J]. 许红英.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7]试论《文选》与《文心雕龙》对“颂”“赞”二体评录之异同[J]. 高明峰.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1)
[8]颂诗的流变与诗学意义新解[J]. 柳传堆.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9]古章草书与《出师颂》[J]. 肖燕翼.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06)
[10]先秦史传文学作品中的文体萌芽与雏形[J]. 郭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1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1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