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10:33
本文尝试对汉末魏晋时期的文学感伤美进行专题研究。汉末魏晋时期的感伤文学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短短两百年时间里,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赋、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堆砌成一幢独具感伤色彩的艺术大厦。这个艺术世界凝聚着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对文学感伤美的探寻。总之,汉末魏晋时期感伤文学是一个言之不尽的话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文学感伤美进行一次新的解读。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三部分。引言概述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具体情况、研究现状、课题意义和创新之处。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本文主要从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以及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这四个方面分析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原因。从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方面来看,宋玉的《九辩》是文学感伤美的最早源头和集中表现,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感伤情结的传统。感伤情结作为普遍的意识心态和主体情绪,充斥在整个文人创作的过程中,它已经积淀为中华...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概况
二、课题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一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
一 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
二 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
三 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
四 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
第二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审美特质
一、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
二、主体感伤情结的审美升华
第三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文体特点
第四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意义
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伤辨析[J]. 陈亚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2]三曹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感伤情结[J]. 刘琦,魏欣.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审美价值的生产[J]. 杜书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4]中西感伤诗学溯源[J]. 陈亚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5]中西古代“美”范畴差异三解[J]. 石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感伤”的放逐与回归[J]. 陈亚平.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7]论“伤感的词”与“感伤的词”[J]. 王冬梅. 德州学院学报. 2006(03)
[8]论汉魏六朝士人的感伤情怀[J]. 王大恒.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4)
[9]试论“三曹”诗歌中的感伤情结[J]. 黄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11)
[10]略论中西文学中的感伤主义[J]. 文春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本文编号:361685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研究概况
二、课题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一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形成
一 感伤文学的历史积淀
二 社会现实的残酷打击
三 宗教哲学的百家争鸣
四 文学作品的自觉创作
第二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审美特质
一、对生命意识的感伤性体验
二、主体感伤情结的审美升华
第三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文体特点
第四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感伤美的意义
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伤辨析[J]. 陈亚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2]三曹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感伤情结[J]. 刘琦,魏欣.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审美价值的生产[J]. 杜书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4]中西感伤诗学溯源[J]. 陈亚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5]中西古代“美”范畴差异三解[J]. 石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感伤”的放逐与回归[J]. 陈亚平.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7]论“伤感的词”与“感伤的词”[J]. 王冬梅. 德州学院学报. 2006(03)
[8]论汉魏六朝士人的感伤情怀[J]. 王大恒.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4)
[9]试论“三曹”诗歌中的感伤情结[J]. 黄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11)
[10]略论中西文学中的感伤主义[J]. 文春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本文编号:3616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1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