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文人心态与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15:36
唐代文坛的最后一颗巨星李商隐谢世后不久,宣宗李忱于大中十三年(859)死去,唐懿宗李灌继位,次年改元咸通。从咸通元年(860)到唐朝灭亡(907)这四十八年,是唐王朝各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总爆发的时期。举国动乱、民生多艰的社会背景以及唐帝国逐步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对这一时期的文人心理及其创作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唐末乱世环境下的文人心态,以及末世心态下的文学创作。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要剖析出唐末文人心态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籍此更深刻、更客观地看待唐末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情况。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唐末社会与文人处境本章通过对唐末乱世的梳理,总结出当时文人所处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处境是:科举失意、仕途阻塞;贫寒困窘、愁苦压抑;社会黑暗、处境凶险。这种现实状况,正是唐末文人产生“末世心态”最主要的客观条件。二、唐末文人的心态重点讨论唐末文人以悲哀、消沉为特征的“末世心态”。这种心态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普遍强烈的悲剧意识,二是隐逸遁世的消沉思想,三是对大唐盛世的深沉眷恋。前两种心态是末世文人共有的心态,第三种则是唐末文人独有的心态。三、末世心态下的文学创...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唐末社会与文人处境
第一节 唐末乱世概述
第二节 末世文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章 唐末文人的心态
第一节 普遍强烈的悲剧意识
第二节 隐逸遁世的消沉思想
第三节 对大唐盛世的深沉眷恋
第三章 末世心态下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末世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末世心态的艺术表现
第三节 唐末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咸通十哲”考略
参考书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J]. 李定广. 文学遗产. 2004(04)
[2]试论晚唐山林隐逸诗人[J]. 胡遂,饶少平. 文学评论. 2003(04)
[3]隐逸:仕途憧憬的逆向缓冲——唐末诗人的隐居与诗歌创作[J]. 陶庆梅.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4]晚唐五代诗歌及其研究述略[J]. 吴在庆.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5]唐末诗坛鸟瞰[J]. 胡国瑞. 社会科学战线. 1982(03)
本文编号:3635347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唐末社会与文人处境
第一节 唐末乱世概述
第二节 末世文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章 唐末文人的心态
第一节 普遍强烈的悲剧意识
第二节 隐逸遁世的消沉思想
第三节 对大唐盛世的深沉眷恋
第三章 末世心态下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末世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末世心态的艺术表现
第三节 唐末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咸通十哲”考略
参考书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J]. 李定广. 文学遗产. 2004(04)
[2]试论晚唐山林隐逸诗人[J]. 胡遂,饶少平. 文学评论. 2003(04)
[3]隐逸:仕途憧憬的逆向缓冲——唐末诗人的隐居与诗歌创作[J]. 陶庆梅.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4]晚唐五代诗歌及其研究述略[J]. 吴在庆.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5]唐末诗坛鸟瞰[J]. 胡国瑞. 社会科学战线. 1982(03)
本文编号:3635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3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