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尝试——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念建构
发布时间:2022-02-20 18:15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尽管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他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定理念的阐述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观和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他试图建构起自己的社会历史批评理念。他从主体、形式和情感等方面来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理念,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历史批评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且具有示范作用。他强调作为主体的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很高的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素养以及历史文化视野与审美感受能力。他也强调文学批评形式的逻辑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他肯定情感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情感的个体化决定了李长之对于文学批评对象的选择和好恶,情感对他的批评个性和风格产生重要影响,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情感性和诗意性。这是他文学批评理念的深刻之处。但是,他对于批评家个体情感在文学批评过程中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损伤是具有片面性的。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8(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学批评主体的建构
二、文学批评形式的建构
三、文学批评情感的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特色[J]. 朴晓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
[2]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J]. 刘月新. 文艺争鸣. 2011(16)
[3]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J]. 罗伟文. 求索. 2007(10)
[4]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J]. 邓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04)
[5]“感情的批评主义”——论李长之的文艺批评[J]. 江守义. 中国文学研究. 2001(02)
本文编号:3635571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8(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学批评主体的建构
二、文学批评形式的建构
三、文学批评情感的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特色[J]. 朴晓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
[2]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J]. 刘月新. 文艺争鸣. 2011(16)
[3]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J]. 罗伟文. 求索. 2007(10)
[4]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J]. 邓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04)
[5]“感情的批评主义”——论李长之的文艺批评[J]. 江守义. 中国文学研究. 2001(02)
本文编号:3635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3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