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
发布时间:2022-02-24 23:43
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闲情偶寄》是他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了丰富的休闲思想。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休闲思想产生的渊源: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追求精神自由、不为社会世俗所羁绊的要素以及传统文人追求闲暇的生活方式是李渔休闲思想产生的思想之源;李渔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及其特定的生活经历,则是李渔形成《闲情偶寄》休闲思想内容的直接因素。论文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的具体休闲观,包括戏曲美学中的文艺休闲观、女性休闲观和家居生活休闲观。本文认为,无论是在戏曲文艺休闲观、家居休闲生活观方面,还是在女性休闲生活观的部分内容中,李渔都不愧为“生活的艺术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休闲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李渔重欣然之态的休闲心理、休闲大众化以及积极休闲的休闲态度为大众的现代休闲生活提供了借鉴。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闲情偶寄》休闲思想的渊源
一、 《闲情偶寄》的社会背景
二、 李渔其人其才与《闲情偶寄》创作
三、 古代休闲文化对李渔休闲观的影响
第二章 《闲情偶寄》的休闲观
一、 戏曲文艺休闲观
二、 女性休闲观
三、 家居生活休闲观
第三章 《闲情偶寄》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启示
一、 现代休闲存在的问题
二、 《闲情偶寄》对现代休闲的具体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休闲: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J]. 马惠娣.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4(03)
[2]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于光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3]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 马惠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4]关于休闲的研究[J]. 张广瑞,宋瑞. 社会科学家. 2001(05)
[5]休闲问题的当代意境与学科建设[J]. 刘啸霆.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6]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传统[J]. 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7]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马惠娣,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8]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J]. 刘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 徐清泉. 文学评论. 2000(04)
[10]论“玩”[J]. 于光远. 消费经济. 1997(06)
本文编号:364368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闲情偶寄》休闲思想的渊源
一、 《闲情偶寄》的社会背景
二、 李渔其人其才与《闲情偶寄》创作
三、 古代休闲文化对李渔休闲观的影响
第二章 《闲情偶寄》的休闲观
一、 戏曲文艺休闲观
二、 女性休闲观
三、 家居生活休闲观
第三章 《闲情偶寄》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启示
一、 现代休闲存在的问题
二、 《闲情偶寄》对现代休闲的具体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休闲: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J]. 马惠娣.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4(03)
[2]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 于光远.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3]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 马惠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4]关于休闲的研究[J]. 张广瑞,宋瑞. 社会科学家. 2001(05)
[5]休闲问题的当代意境与学科建设[J]. 刘啸霆.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6]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传统[J]. 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7]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马惠娣,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05)
[8]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J]. 刘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 徐清泉. 文学评论. 2000(04)
[10]论“玩”[J]. 于光远. 消费经济. 1997(06)
本文编号:3643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4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