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先唐师旷故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5 06:01
  关于先秦诸师的记载,散见于先秦两汉的多种文献。仅《左传》、《论语》、《国语》、《史记》等文献中所提到的“师”,就有数十位之多。其中,师旷是先秦及后世文献中被记录最多的春秋乐师,也是他们中生活年代较早的一位。他是春秋时晋国主乐太师。主要活动年代在晋悼公(前572-前558年在位)、晋平公(前557-前532年在位)时期,略早于孔子。从《左传》为主的史传中所保留的师旷故事来看,作为晋的主乐太师,宗周礼乐文化的传承者和捍卫者其思想与后来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思想上的承传根源于乐师所承载的礼乐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本着相通的政治立场,儒家在对历史的建构过程中给了师旷很高的评价。而到韩非子那里则出现了一个以师旷为标志的新乐师形象。这种巨大的改变根植于韩非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概而言之就是师旷由官师政教合一时代的多功能人物向官僚体系下音乐方面的专门性技术人员转化。此后,通俗的民间语言加入到了师旷故事的创作中来,师旷作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史传和诸子故事之后进一步以民间传说等的形式被丰富和塑造。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绪论 远古的回响——乐官、师职、瞽者
    (一) 作为乐官的师
    (二) 师与瞽的关联与区分
第一章 言传世道——师旷与儒家理想的投影
    第一节 从师旷看师瞽之言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从师旷看师瞽之言的特殊模式
    第三节 从师旷看师瞽之言的政治功用
第二章 道成吏身——《韩非子》与师旷形象的沿革
    第一节 儒家师旷形象的消解
        (一) 《韩非子》中师瞽形象的遗存
        (二) 对乐臣司政的贬抑性态度
    第二节 琴技的新构
第三章 都付笑谈中——小说期师旷故事的走向
    第一节 小说期师旷故事的选材——古史遗存与新物融入
    第二节 小说期师旷故事的模式——细化、神化、日常化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J]. 韦凤娟.  文学遗产. 2007(01)
[2]论儒家哲学之“道”的实践属性与历史属性[J]. 徐克谦.  学术论坛. 2006(11)
[3]周代“采诗观风”制考论[J]. 梅显懋.  语文学刊. 2006(13)
[4]中国民本思想特点刍议[J]. 韩锴.  浙江社会科学. 2006(04)
[5]“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再论音乐教化作用[J]. 宋永莉.  艺术教育. 2006(07)
[6]乐教与中国文论的发生特征[J]. 夏静.  文学遗产. 2006(03)
[7]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J]. 王杰.  文史哲. 2006(01)
[8]论先秦时代的讲史、故事和小说[J]. 赵逵夫.  文史哲. 2006(01)
[9]中国早期文学社会边缘角色的界定[J]. 郑瑞侠.  理论界. 2006(02)
[10]师旷论学[J]. 漾仪.  理财杂志. 2005(12)



本文编号:3643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43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