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庄子》的悲悯意识

发布时间:2022-02-25 06:12
  《庄子》蕴含着深刻的悲悯意识,它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产生于自我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悲剧性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的悲哀无奈,高潮于渴望在精神世界获得超脱而最终只是大梦一场,因此他用貌似不羁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凄怆无奈。《庄子》悲悯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剧性悲哀,一方面是悲剧性怜悯。悲哀性表现在面对悲剧性现实采取行动和解,而结果并不理想,因此就用“安之若命”的心态来“安时顺命”。悲剧性怜悯,则起源于忧患意识,其中包含一种意图解救而不得的凄怆之感。这些特点奠定了《庄子》悲悯意识的特殊性。《庄子》悲悯意识的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黑暗乱世下,个人穷困遭遇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之间的矛盾;楚地民族精神、巫术文化及隐逸之风对其含有悲悯情怀的文化人格的影响;对宇宙意识的体认和个人意识觉醒后对生命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矛盾感悟。在此背景之下,其理论表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无奈的“安时顺命”。通过对生命短暂易逝和人生遭际的感悟、对既定伦理关系被破坏的体认,庄子产生了深刻的悲悯意识。他主张“安时顺命”,然而,这不过是其“安之若命”的一种表现而已。它渴望回归“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然而这...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庄子》悲悯意识的内涵与产生
    第一节 《庄子》悲悯意识的内涵
    第二节 《庄子》悲悯意识的产生
        (一) 黑暗乱世与《庄子》的悲悯情怀
        (二) 《庄子》悲悯意识产生的文化原因
第二章 《庄子》悲悯意识的理论表述
    第一节 无奈的“安时顺命”
        (一) 对“命”的体认
        (二) 对伦理关系被破坏的体认
        (三) 对至德之世、建德之国的向往
    第二节 无用之用——“士”的悲哀
        (一) 生命无所保障
        (二) 所学无所施
        (三) 不若无用
    第三节 有待与无待的矛盾
第三章 《庄子》悲悯意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奠定了文人创作的基调
    第二节 丰富了古典文学创作的题材
        (一) 以渴望超越生死忧患为题材
        (二) 以自然为题材
        (三) 以游仙为题材
        (四) 以梦为题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庄子表述的三种方法:寓言、比喻、类比[J]. 王锺陵.  文学遗产. 2009(02)
[2]庄子的寓言之象与原创之思——以“象罔”“梦蝶”“游鱼”之象思为例[J]. 李明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3]《庄子》寓言主体的多义性[J]. 曾鹏.  文学教育(上). 2007(07)
[4]《庄子》寓言连类相次的结构艺术[J]. 贾学鸿.  北方论丛. 2007(01)
[5]《庄子》寓言特点初探[J]. 徐玥.  南方论刊. 2006(01)
[6]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尼采酒神精神的异同比较[J]. 王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7]庄子与叔本华悲剧精神之异同[J]. 杨慧群.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论叔本华的人类悲剧与艺术悲剧观[J]. 蔚志建.  东岳论丛. 2005(05)
[9]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 高利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庄子“无用之用”:“偷活苟全之大幸”话语下的生命境界追求[J]. 萧仕平.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3)

博士论文
[1]无言的逍遥[D]. 王永豪.首都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庄子生命悲剧意识探究[D]. 林秀丽.广西师范大学 2007
[2]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 孙圣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643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43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