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3 09:12
本文主要论述了杨柳题材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杨柳意象的审美表现,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一章。上编六章主要论述了咏柳文学的繁盛和杨柳题材创作的历史进程: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杨柳题材历史悠久,形态丰富,作品繁多。汉代杨柳赋、晋朝乐府《折杨柳》和中唐《杨柳枝》的兴起,构成了杨柳题材创作的重要方面。杨柳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但只是作为比兴的媒介。先秦主要关注杨柳的实用价值,对其审美价值很少关注。由于重视实用价值,先民主要从整体上关注杨柳发芽早、长势旺、生命力强的种性特征。汉代,杨柳开始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在杨柳赋中。杨柳赋对杨柳的枝、叶、干进行了详尽的描摹,彰显了杨柳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咏柳诗的出现,拓展了杨柳题材。杨柳赋分为三个时期:汉晋是发生繁荣期,唐宋是沉寂新变期,明清是复兴繁盛期。《折杨柳》主要分为三种:横吹曲《折杨柳》、相和大曲《折杨柳行》和清商曲《月节折杨柳歌》。横吹曲辞《折杨柳》与杨柳的关系最密切,多是柳之早芳触动闺人念远、征人怀乡的触景生情之作,它加强了杨柳和相思之间联系。《杨柳枝》是由《折杨柳》演变而来。《杨柳枝》词多是赋题之作,是咏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杨柳赋侧...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咏柳文学的繁盛及其原因
第一节 创作盛况
第二节 题材发展
第三节 繁盛意义
第四节 繁盛原因
第二章 先秦杨柳意象的起源
第一节 杨柳的分布和利用
第二节 先秦典籍有关杨柳的材料
第三节 先秦杨柳审美认识
第三章 杨柳赋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汉晋:发生繁荣期
第二节 唐宋:沉寂新变期
第三节 明清:复兴繁盛期
第四节 杨柳赋对咏柳诗词的影响
第四章 乐府《折杨柳》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横吹曲辞《折杨柳》
第二节 相和歌辞《折杨柳行》
第三节 清商曲辞《月节折杨柳歌》
第五章 乐府《杨柳枝》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杨柳枝》的起源
第二节 《杨柳枝》的演变与传播
第三节 《杨柳枝》的创作与模式
第六章 杨柳意象区域文化意义的南北转换
第一节 由北方意象向江南意象的转变
第二节 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杨柳作为江南意象的审美文化意义
下编
第七章 杨柳的物色之美
第一节 从茂盛到柔弱——杨柳整体审美认识
第二节 柳枝和柳叶——杨柳形象的核心元素
第三节 春柳、夏柳、秋柳、冬柳——四季杨柳
第四节 风中、雨中、水边、月下——不同环境氛围中的杨柳
第五节 杨柳与其它意象的组合表现
第八章 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第一节 相思的载体
第二节 思乡的触媒
第三节 离别的象征
第九章 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
第一节 从名士到隐士
第二节 从男士到美女
第三节 从美女到娼妓和小人
第十章 柳絮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第一节 柳絮题材的发展
第二节 自然物色之美
第三节 情感与人格意蕴
第十一章 杨柳典型意象考述
第一节 章台柳
第二节 宫墙柳
第三节 隋堤柳
第四节 灞桥柳
结语
征引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676749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咏柳文学的繁盛及其原因
第一节 创作盛况
第二节 题材发展
第三节 繁盛意义
第四节 繁盛原因
第二章 先秦杨柳意象的起源
第一节 杨柳的分布和利用
第二节 先秦典籍有关杨柳的材料
第三节 先秦杨柳审美认识
第三章 杨柳赋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汉晋:发生繁荣期
第二节 唐宋:沉寂新变期
第三节 明清:复兴繁盛期
第四节 杨柳赋对咏柳诗词的影响
第四章 乐府《折杨柳》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横吹曲辞《折杨柳》
第二节 相和歌辞《折杨柳行》
第三节 清商曲辞《月节折杨柳歌》
第五章 乐府《杨柳枝》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杨柳枝》的起源
第二节 《杨柳枝》的演变与传播
第三节 《杨柳枝》的创作与模式
第六章 杨柳意象区域文化意义的南北转换
第一节 由北方意象向江南意象的转变
第二节 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杨柳作为江南意象的审美文化意义
下编
第七章 杨柳的物色之美
第一节 从茂盛到柔弱——杨柳整体审美认识
第二节 柳枝和柳叶——杨柳形象的核心元素
第三节 春柳、夏柳、秋柳、冬柳——四季杨柳
第四节 风中、雨中、水边、月下——不同环境氛围中的杨柳
第五节 杨柳与其它意象的组合表现
第八章 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第一节 相思的载体
第二节 思乡的触媒
第三节 离别的象征
第九章 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
第一节 从名士到隐士
第二节 从男士到美女
第三节 从美女到娼妓和小人
第十章 柳絮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第一节 柳絮题材的发展
第二节 自然物色之美
第三节 情感与人格意蕴
第十一章 杨柳典型意象考述
第一节 章台柳
第二节 宫墙柳
第三节 隋堤柳
第四节 灞桥柳
结语
征引书目
致谢
本文编号:3676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7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