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坛三杰的情感及其创作
发布时间:2022-10-06 11:14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是三个因其杰出创作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而被人们所熟识的作家,复杂与深刻,偏见与误解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剧了研究三人的情感与创作的艰巨性。笔者力图通过对三人复杂情感经历的梳理,剥开层层迷雾具体的探索三人复杂的情感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的方式与程度。 本文首先通过对当事人言论、旁观者的看法的梳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多角度地考证了三个人在现实中的情感经历。具体的将三个人情感经历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考察:1、1932—1936艰难跋涉时期的二萧,2、1936-1938二萧情感破裂及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合时的情感状况,3、1939-1942年萧红与端木婚后的感情生活。 “创作总根于爱”,爱必然在创作中有所体现,第二章通过对时代主题与婚姻围城两种不同语境下作家对爱的不同书写,既验证了三个人的情感历程,也为下一步研究情感对创作的影响打下基础。 不同的创作个体即使有相同的情感经历,在其个性化创作中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影响方式和程度。这一点在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下编中笔者从性别形象塑造的差异,叙事视角、叙事策略的转变等角度,具体研究了情感因素推动下...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东北文坛三杰的情感之路
第一章 情感的言说—生活中的情感考辨
第一节 跋涉中的二萧(1932——1936.7)
一 是爱情还是需要——二萧的结合
二 坚定与动摇之间——二萧的情感危机
第二节 是痛苦结束还是幸福的开始(1936.7——1938)
一 是解脱还是逃避——二萧分手
二 是主动还是被动——萧红与端木的婚礼
第三节 在爱与不爱间的徘徊(1939——1942)
一 是妻子还是母亲——一张船票的风波
二 是坚守还是抛弃——最后四十四天的纠葛
第二章 爱的书写--创作中的情感探微
第一节 时代主题下的爱的书写
一 萧红的生命回响
二 萧军的英雄赞歌
三 端木的民族史诗
第二节 婚姻围城下爱的书写
一 萧红的女性书写
二 萧军英雄赞歌下的情感拾遗
三 端木心灵的忏悔诗
下篇 情感经历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第一章 性别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萧红与萧军对比下的性别形象
一 艰难生活的跋涉者
二 后期性别形象的对立性
第二节 萧红与端木爱恨交织下的性别形象
一 萧红创作后期爱情角色的出现
二 端木笔下的性别形象
第二章 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转变
一 萧红创作中双重视角的转换
二 端木创作中的儿童视角
第二节 叙事策略的铺展
一 叙事结构的多层次性
二 叙事声音的多重叙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萧红:天空仄狭,羽翼稀薄,我奋力飞过[J]. 陈家萍. 作品. 2008(04)
[2]萧红和她的爱情小说[J]. 王丽娟. 作家. 2008(02)
[3]点点意味在萧红——简析端木蕻良的《初吻》和《早春》[J]. 赵福君. 满族研究. 2006(03)
[4]在生存需求与浪漫爱情之间——对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蕻良关系的几点考证[J]. 郝庆军.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5)
[5]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性别论述[J]. 林幸谦. 南开学报. 2004(02)
[6]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J]. 王富仁. 文艺争鸣. 2003(01)
[7]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 王金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8]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J]. 马云. 河北学刊. 2001(01)
[9]乡土的眷恋——论萧军小说创作风格的发展[J]. 邢富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5(04)
[10]浅谈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J]. 陆文采,唐京连. 社会科学辑刊. 1984(01)
本文编号:3686887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东北文坛三杰的情感之路
第一章 情感的言说—生活中的情感考辨
第一节 跋涉中的二萧(1932——1936.7)
一 是爱情还是需要——二萧的结合
二 坚定与动摇之间——二萧的情感危机
第二节 是痛苦结束还是幸福的开始(1936.7——1938)
一 是解脱还是逃避——二萧分手
二 是主动还是被动——萧红与端木的婚礼
第三节 在爱与不爱间的徘徊(1939——1942)
一 是妻子还是母亲——一张船票的风波
二 是坚守还是抛弃——最后四十四天的纠葛
第二章 爱的书写--创作中的情感探微
第一节 时代主题下的爱的书写
一 萧红的生命回响
二 萧军的英雄赞歌
三 端木的民族史诗
第二节 婚姻围城下爱的书写
一 萧红的女性书写
二 萧军英雄赞歌下的情感拾遗
三 端木心灵的忏悔诗
下篇 情感经历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第一章 性别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萧红与萧军对比下的性别形象
一 艰难生活的跋涉者
二 后期性别形象的对立性
第二节 萧红与端木爱恨交织下的性别形象
一 萧红创作后期爱情角色的出现
二 端木笔下的性别形象
第二章 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一节 叙事视角的转变
一 萧红创作中双重视角的转换
二 端木创作中的儿童视角
第二节 叙事策略的铺展
一 叙事结构的多层次性
二 叙事声音的多重叙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萧红:天空仄狭,羽翼稀薄,我奋力飞过[J]. 陈家萍. 作品. 2008(04)
[2]萧红和她的爱情小说[J]. 王丽娟. 作家. 2008(02)
[3]点点意味在萧红——简析端木蕻良的《初吻》和《早春》[J]. 赵福君. 满族研究. 2006(03)
[4]在生存需求与浪漫爱情之间——对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蕻良关系的几点考证[J]. 郝庆军.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5)
[5]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性别论述[J]. 林幸谦. 南开学报. 2004(02)
[6]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J]. 王富仁. 文艺争鸣. 2003(01)
[7]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 王金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8]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J]. 马云. 河北学刊. 2001(01)
[9]乡土的眷恋——论萧军小说创作风格的发展[J]. 邢富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5(04)
[10]浅谈肖红笔下的女性形象[J]. 陆文采,唐京连. 社会科学辑刊. 1984(01)
本文编号:3686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8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