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9 18:09
梁武帝太清年间发生的侯景之乱,对江东社会来说是一划分时期之大事,它打破了士人们耽于逸乐的和平生活,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侯景乱后的梁陈文学在承继之前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显现出其特有的发展轨迹。 侯景乱后的梁陈学术沿着梁朝前期儒学、佛学、玄学并重的格局前进,但总体上呈现出群体性特点,形成了以吴兴沈氏为中心的儒学群体;以马枢、徐陵、徐孝克等为中心的佛学群体;以周弘正为中心的玄学群体。这些学术群体注疏经典、聚众讲学、展开论辩,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佛学对诗文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梁季战乱使士人们从宫闱之中走出来,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抒发羁旅愁思和悲愤之情,风格沉郁苍凉,一洗绮靡之风。陈文帝以来,渐崇文学,南返和南方流寓的文士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些文士很快融入了以帝王和显贵为中心的群体性文会活动,歌舞升平、游宴赋诗成了其文学创作的主题。在他们的群体唱和下,“赋得”之作渐渐扩大到以古人诗句为题、咏史诗等领域,这些诗作工于写景、情景交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陈叔宝文学集团更为注重群体性游宴活动,他所倡导的集体赋韵诗使得其文学群体在“群相切磋”的诗歌创作中...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侯景之乱与梁陈文运变迁
第二节 选题研究回顾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侯景乱后梁陈儒学——以吴兴沈氏家族为中心
一 授业讲学
二 注重章句、注疏之学
三 经世致用,“议”体文盛行
第二节 佛风之盛与佛学群体兼论江总与佛学
一 佛学群体
二 论辩佛义
三 文士与僧侣交往甚密
四 江总与佛学
(一) 佛理诗与景物描写
(二) 崇佛文
第三节 周弘正与梁陈玄学
一 以周弘正为中心的玄学群体
二 周弘正玄学群体的主要学术活动
(一) 尚好清谈
(二) 注疏玄学经典
第二章 侯景乱后梁陈诗歌研究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诗风之变
一 梁季战乱与梁末文士命运的变迁
二 梁季战乱与诗风之变
(一) 凄怆之感
(二) 慷慨悲壮之情
(三) 泣血悲走之苦
(四) 乡关之思
第二节 陈代文学群体、文会与诗歌创作
一 陈代主要的文学群体及文会活动
(一) 以帝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 以显贵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 论“赋得”诗
(一) “赋得”诗的渊源与流变
(二) “赋得”诗在陈代的新发展
(三) “赋得”诗的艺术成就
三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
(一) 陈叔宝文学群体成长的特殊文化环境
1 梁代宫体诗的成熟与宫体文学集团的形成
2 《玉台新咏》的编纂及其审美旨趣
(二) 陈叔宝侍从文人考
(三)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特点
1 赋韵作诗与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
2 宫体的新变——宫体乐府诗
3 多山水风光描写
4 鲜明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论陈代边塞乐府诗
一 边塞乐府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边塞乐府诗的创作范式
(一) 赋题法与咏物性
(二) 意象描写与闺怨情思
(三) 意象描写与刚健之气
第四节 阴铿山水诗
一 善于写江湖景色,诗风清丽
二 山水描写与羁旅愁思
三 炼字、炼句
四 阴何并称
第五节 侯景乱后梁陈诗歌的体式和声律特征
一 五言诗
(一) 五言八句体式的成熟
(二) 五言诗的律化
二 七言诗
(一) 七言诗创作的群体性特征
(二) 七言诗的律化及七言歌行
三 杂言诗
第三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研究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文风之变
一 对战争的控诉和慷慨之气
二 羁旅愁思和凄苦之情
第二节 徐陵、沈炯等人的政治性文书
一 虽为代言,颇变旧体
二 论议礼法制度
三 说理性强,多长篇巨制
第三节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文风特色
一 绮靡艳冶
二 深情婉致
三 滑稽娱情
第四节 侯景乱后梁陈文体特色
一 文体骄化
(一) 骄对精工,四六对增多
(二) 用典丰富
(三) 声韵和谐
(四) 藻饰
二 史论文的散体手法
第四章 侯景乱后的南北文学交流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北方文化制度建设
一 侯景乱后流寓到北齐的文士与文林馆建设
二 江陵陷后流寓到北周的文士及其文化活动
第二节 南北聘问与文学交流
一 才辩问对
二 赋诗应对
三 评点诗文
四 学术交流
五 书籍往还
六 异域风情的传播
第三节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融合
一 庾信体之风靡
二 庾信、王褒唱和诗之影响
第五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后世对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评价
第二节 佳句、意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 取用佳句
二 袭用篇制
附录: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编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长安有狭斜行》到《三妇艳》的演变[J]. 郭建勋. 文学遗产. 2007(05)
[2]四萧文学群体与梁代诗风之变[J]. 林家骊,陶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3]读《经典释文序录》[J]. 乐闻. 文学遗产. 2007(02)
[4]基于数据挖掘的住房公积金动态查询系统设计与跨部门应用[J]. 苏兴旺.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5]春秋时期“歌诗”、“诵诗”、“赋诗”辨微[J]. 毛振华. 兰州学刊. 2006(11)
[6]《颜氏家训》中南北朝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析[J]. 顾向明,王大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文选》和《玉台新咏》编纂的文学思想[J]. 林田慎之助,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论北周作家李昶及其作品的价值[J]. 吉定. 民族文学研究. 2005(03)
[9]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考论[J]. 阎福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汉魏六朝咏史诗探论[J]. 韦春喜.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2)
博士论文
[1]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D]. 王允亮.复旦大学 2007
[2]南北朝经学史[D]. 焦桂美.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112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侯景之乱与梁陈文运变迁
第二节 选题研究回顾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侯景乱后梁陈儒学——以吴兴沈氏家族为中心
一 授业讲学
二 注重章句、注疏之学
三 经世致用,“议”体文盛行
第二节 佛风之盛与佛学群体兼论江总与佛学
一 佛学群体
二 论辩佛义
三 文士与僧侣交往甚密
四 江总与佛学
(一) 佛理诗与景物描写
(二) 崇佛文
第三节 周弘正与梁陈玄学
一 以周弘正为中心的玄学群体
二 周弘正玄学群体的主要学术活动
(一) 尚好清谈
(二) 注疏玄学经典
第二章 侯景乱后梁陈诗歌研究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诗风之变
一 梁季战乱与梁末文士命运的变迁
二 梁季战乱与诗风之变
(一) 凄怆之感
(二) 慷慨悲壮之情
(三) 泣血悲走之苦
(四) 乡关之思
第二节 陈代文学群体、文会与诗歌创作
一 陈代主要的文学群体及文会活动
(一) 以帝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 以显贵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二 论“赋得”诗
(一) “赋得”诗的渊源与流变
(二) “赋得”诗在陈代的新发展
(三) “赋得”诗的艺术成就
三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
(一) 陈叔宝文学群体成长的特殊文化环境
1 梁代宫体诗的成熟与宫体文学集团的形成
2 《玉台新咏》的编纂及其审美旨趣
(二) 陈叔宝侍从文人考
(三)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特点
1 赋韵作诗与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
2 宫体的新变——宫体乐府诗
3 多山水风光描写
4 鲜明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论陈代边塞乐府诗
一 边塞乐府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边塞乐府诗的创作范式
(一) 赋题法与咏物性
(二) 意象描写与闺怨情思
(三) 意象描写与刚健之气
第四节 阴铿山水诗
一 善于写江湖景色,诗风清丽
二 山水描写与羁旅愁思
三 炼字、炼句
四 阴何并称
第五节 侯景乱后梁陈诗歌的体式和声律特征
一 五言诗
(一) 五言八句体式的成熟
(二) 五言诗的律化
二 七言诗
(一) 七言诗创作的群体性特征
(二) 七言诗的律化及七言歌行
三 杂言诗
第三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研究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文风之变
一 对战争的控诉和慷慨之气
二 羁旅愁思和凄苦之情
第二节 徐陵、沈炯等人的政治性文书
一 虽为代言,颇变旧体
二 论议礼法制度
三 说理性强,多长篇巨制
第三节 陈叔宝文学群体的文风特色
一 绮靡艳冶
二 深情婉致
三 滑稽娱情
第四节 侯景乱后梁陈文体特色
一 文体骄化
(一) 骄对精工,四六对增多
(二) 用典丰富
(三) 声韵和谐
(四) 藻饰
二 史论文的散体手法
第四章 侯景乱后的南北文学交流
第一节 梁季战乱与北方文化制度建设
一 侯景乱后流寓到北齐的文士与文林馆建设
二 江陵陷后流寓到北周的文士及其文化活动
第二节 南北聘问与文学交流
一 才辩问对
二 赋诗应对
三 评点诗文
四 学术交流
五 书籍往还
六 异域风情的传播
第三节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融合
一 庾信体之风靡
二 庾信、王褒唱和诗之影响
第五章 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后世对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的评价
第二节 佳句、意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 取用佳句
二 袭用篇制
附录: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编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长安有狭斜行》到《三妇艳》的演变[J]. 郭建勋. 文学遗产. 2007(05)
[2]四萧文学群体与梁代诗风之变[J]. 林家骊,陶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
[3]读《经典释文序录》[J]. 乐闻. 文学遗产. 2007(02)
[4]基于数据挖掘的住房公积金动态查询系统设计与跨部门应用[J]. 苏兴旺.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5]春秋时期“歌诗”、“诵诗”、“赋诗”辨微[J]. 毛振华. 兰州学刊. 2006(11)
[6]《颜氏家训》中南北朝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析[J]. 顾向明,王大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文选》和《玉台新咏》编纂的文学思想[J]. 林田慎之助,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8]论北周作家李昶及其作品的价值[J]. 吉定. 民族文学研究. 2005(03)
[9]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考论[J]. 阎福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汉魏六朝咏史诗探论[J]. 韦春喜.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2)
博士论文
[1]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D]. 王允亮.复旦大学 2007
[2]南北朝经学史[D]. 焦桂美.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9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8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