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尚气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3:09
本文运用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结合方孝孺的人格心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探讨了方孝孺的气论。方孝孺的气论受到时代背景、朱元璋政权以及他本人性格经历的交互影响。其气论内涵包括养气和撰文两个方面。就养气而言,是主体人格涵养“道”,并与其性情相融合而上升为人格境界的过程。方孝孺的人格境界以刚正不阿的大丈夫人格为核心,以道德伦理境界为旨归,且这种道德境界最终归之于礼仪忠孝之伦理内涵;就撰文而言,则是将主体人格境界落实到撰文之上,实现为文境界的过程。该过程体现了道、性情与文法三者的融合。方孝孺的气论对其心态和审美理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方孝孺产生了尚气的文学思想,即以气为前提,以伦理为旨归,以性情融合伦理教化为特征的文学思想。方孝孺的人生经历了四个阶段:青少年时期、隐居时期、蜀汉时期、建文朝。其各阶段的气论内涵与文学思想都有显著的特征。青少年时期,其气论以豪迈昂扬之气为主,体现了重实用的文章观和气盛说详的文章格调美;隐居缑城时期,其气论以超然之气和仁者之气为主,其文学思想以人格修养和高视自我为内涵,以抒情言志为手段,以超迈境界为追求,以风骨高迈为体貌;蜀汉时期,其气论以真...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孝孺尚气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洪武前后期士人的不同境遇
第二节 洪武前期士人思想心态及其气论实践——兼论气论理想文风实现的前提
第三节 洪武后期士人思想心态特征
第二章 方孝孺气论之内涵
第一节 从道明到气昌——养气
第二节 从气昌到辞达——撰文
第三章 方孝孺气论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创作倾向
第二节 审美理想
第四章 方孝孺尚气文学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 隐居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三节 蜀汉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四节 建文朝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初文学复古现象之考察[J].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方孝孺论为学[J]. 史小军,黄美华. 名作欣赏. 2006(08)
[3]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J]. 冯小禄. 天中学刊. 2006(01)
[4]论方孝孺之死对明代士风的影响[J]. 张树旺. 广东社会科学. 2006(01)
[5]元明之际的“气”论与方孝孺的文学思想[J]. 左东岭. 文艺研究. 2006(01)
[6]论元末明初文坛的风云变幻与文人走向[J]. 魏青.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7]明建国前后征聘文士考略[J]. 付明明.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8]明初诗文的走向[J]. 饶龙隼.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9]论元末明初越与吴派的文学思想[J]. 辛一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3)
[10]儒家之绝唱——方孝孺悲剧根源剖析[J]. 徐立新. 台州师专学报. 1996(05)
博士论文
[1]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 董刚.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D]. 邹丽娟.中南大学 2007
[2]明初士人研究[D]. 罗云丹.四川大学 2007
[3]论方孝孺的文学观及其创作[D]. 黄美华.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3421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孝孺尚气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洪武前后期士人的不同境遇
第二节 洪武前期士人思想心态及其气论实践——兼论气论理想文风实现的前提
第三节 洪武后期士人思想心态特征
第二章 方孝孺气论之内涵
第一节 从道明到气昌——养气
第二节 从气昌到辞达——撰文
第三章 方孝孺气论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创作倾向
第二节 审美理想
第四章 方孝孺尚气文学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 隐居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三节 蜀汉时期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第四节 建文朝的气论与其文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初文学复古现象之考察[J].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方孝孺论为学[J]. 史小军,黄美华. 名作欣赏. 2006(08)
[3]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J]. 冯小禄. 天中学刊. 2006(01)
[4]论方孝孺之死对明代士风的影响[J]. 张树旺. 广东社会科学. 2006(01)
[5]元明之际的“气”论与方孝孺的文学思想[J]. 左东岭. 文艺研究. 2006(01)
[6]论元末明初文坛的风云变幻与文人走向[J]. 魏青.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7]明建国前后征聘文士考略[J]. 付明明.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8]明初诗文的走向[J]. 饶龙隼.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9]论元末明初越与吴派的文学思想[J]. 辛一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3)
[10]儒家之绝唱——方孝孺悲剧根源剖析[J]. 徐立新. 台州师专学报. 1996(05)
博士论文
[1]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 董刚.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D]. 邹丽娟.中南大学 2007
[2]明初士人研究[D]. 罗云丹.四川大学 2007
[3]论方孝孺的文学观及其创作[D]. 黄美华.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3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9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