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价值 读写之乐 审美愉悦 价值理论 评估模式
【摘要】: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命题之一,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能否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2)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功能能否继续作为决定文学价值的基本参数;(3)在一切都无法逃脱商品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人们如何才能超脱市场价值的影响,对一部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中肯的解释和合理的评判。从阅读与写作如何给人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快感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对传统和现存的文学价值理论进行重新思考,进而探讨文学价值的深层结构和内核,不仅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迪,还可以提出一个适应后现代条件的文学价值理论和评估模式。文学的价值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的初始价值在于能够给作者和读者带来愉悦,文本通过代码而产生初始价值,同样的文本因读者的身份不同而带来不同的价值,但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读写愉悦,并经过文学批评而得以确认。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式涉及读写愉悦、个人身份和社会认可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作者单位】: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键词】: 文学价值 读写之乐 审美愉悦 价值理论 评估模式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在所谓的“大分野”①终结之后的后现代语境中,文学评价已日益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因为众多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一再质疑传统的经典建构理论,并打破了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主流文学与亚文学、公认经典与大众文学之间的界限。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使文学评价的问题更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亚玲;作家人生价值目标与文学价值目标[J];社科纵横;1994年02期
2 陈扬勇;人与对象性世界的关系:文学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长青;;在时代精神中寻找文学的价值——“消费时代文学价值探讨”理论研讨会纪要[J];滇池;2006年10期
4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价值生成总论[J];学术界;2000年06期
5 罗玉红;钟春林;;文学价值的生成和提升[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王君梅;;提高文论教学实践性的新探索——读《文学批评学教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陈传才;《文学价值论》简评[J];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8 刘晓哲;;试论研究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种学科视阈下的文学功能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9 杨兴玉;;经典危言与文学价值的迷失[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陶东风;从价值和价值评价看文学活动——兼谈再现论在文学价值问题上的混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沙洲;消费时代,文学价值几何?[N];经理日报;2006年
2 李一信;美在其真[N];文艺报;2007年
3 陈继会;“价值生活”与文学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童庆炳;第一位的文学价值[N];文艺报;2003年
5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罗崇敏;关于文学价值的一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6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7 抒点晴;文学的地位不可替代[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刘忠;娱乐化与文学精神[N];文艺报;2005年
9 刘文斌 张宏燕;坚守精神 开拓创新[N];人民日报;2006年
10 王晓峰;作家的日常社会行为[N];辽宁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志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世梅;文学解读理论与文学价值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佳;从文学价值到图像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3 李靓;文学与图像的世纪遭遇[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世文;瑞恰慈文学批评交流与价值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6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7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何珊;从语境角度论《林家铺子》的等效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杨文光;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毕曼;“味象”之“味”的心理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4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