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为艺:跨文化视野中的对话
本文关键词:艺之为艺:跨文化视野中的对话
【摘要】: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异。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体现着两种知识形态:"感悟型知识形态"和"理念知识形态"。在这两种知识谱系下的"艺术",也就拥有了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而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就是一个不断西化的过程。移植西方艺术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感悟、体验,使文艺理论科学化。这种转型,不光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知识范型的转换。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艺术 知识谱系 跨文化 转型 对话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有着相通处,也有不小的差异。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知识体系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学科分类,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在这两种知识谱系下的“艺术”,也就拥有了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而20世纪中国艺术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娱;;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景霞;;语篇连贯的认知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张田源;;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文学发展趋势之我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4 薛媛;论《三言》的情节美[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5 凯星;;再谈艺术与美的关系——兼及美学学科的发展[J];才智;2008年02期
6 刘雪枫;;论本雅明的“光晕”及其与艺术品的关系[J];才智;2010年10期
7 丛鑫;;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价值取向比较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8 杜书瀛;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邓军海;;“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个现代性话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傅明根;;“运思”:通往荷尔德林的“诗思”之路——对一种批评的再批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庄岳;史箴;吴葱;;文则彼佳矣 义斯我绎之——北海画舫斋的解释学创作意象再探[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3 庞希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孔建平;;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5 谭好哲;;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理论进展[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芳菲;诠释后现代女性艺术家的“自我关注”[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白玉青;传承与演进——诠释新学院写实绘画的观念性[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熊丽泓;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D];兰州大学;2011年
6 闫伟伟;迪基的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孙琳;表演者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8 闵小敏;浅析奥地利当代作曲家赫尔穆特·弗罗绍尔之钢琴作品《托卡塔》[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晓艳;异域风情的诉说[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啸闻;作为想象与创造的艺术[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晓华;;浅议网络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以南宁景点为例[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2 郭小翠;;从跨文化角度探析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3 茅新达;谈中学英语中怎样渗透跨文化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白玉;浅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谢希荣;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陆玲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张向红;;跨文化视域中负向迁移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6年05期
8 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2期
9 舒颖;;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伏艳;;谈典故性成语的翻译[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张恒升;申继亮;;跨文化情境下创造力测验独特性维度计分的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何洁;徐琴美;;中国和美国四个月婴儿生气情绪的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范晓;王永平;;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传东;官尚民;朱国钦;黄进弟;梁振卓;杨志清;李文林;杨英杰;陈纪文;邢云;;三亚市羊栏镇回、黎、汉神经症流行学调查[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10 滕树立;;从苗语和英语的某些对比看跨文化的学习[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许川;李东生的跨文化旅行[N];经济观察报;2004年
2 向春玲;对跨文化经济交往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4年
3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王晶;NEC的跨文化管理团队[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上海 殷国明;跨文化:文化冲突更扣人心弦[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赵振祥 胡颖华;文化背景与大众文化的跨文化传授[N];文艺报;2004年
7 清华大学 王晓朝;跨文化变迁中的“存在”概念及其语言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关慧;培养跨文化的世界公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记者 高珊 通讯员 陈淼;郑州市北三环跨文化路立交桥通车[N];人民铁道;2006年
10 孙惠柱;跨文化戏剧的跨文化解读[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4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6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岍;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团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芸;中法葡萄酒跨文化构想[D];中山大学;2010年
6 汪冠林;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希望和挑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俊捷;汉英企业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及山东企业篇章的英语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国红;《案例》:广州生力碑酒有限公司——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D];暨南大学;2000年
9 吕洁;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55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