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摘要】:"目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一个潜在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目的论向度的透视,揭示目的元素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形态"(如"学派")形成中的聚力作用。进而,以常见的"三为"("为文学"、"为文化"与"为对话")为视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当下"形态"进行梳理。发现"三为"的划分能够清晰地概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同时,化解了长期以来学界将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部分)变化混淆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身"(整体)变化的学理纷争。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目的论 向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文化范式发生的神话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BZW128)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个体论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WYXM003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2
【正文快照】: 一、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元素当下,学界的比较文学研究多恋留于“总体叙述”,而较少深入到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结构”。比如,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一个潜在的重要构成元素——目的——常常被忽略了。学界普遍缺乏目的论意识,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学者将之上升到一个学理高度。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乐黛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刘象愚;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3 周小仪,童庆生;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4 陈圣生;;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评述[J];文学评论;1983年04期
5 孟昭毅;;垦拓与建构的大趋势——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6 乐黛云,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7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8 朱徽;叶维廉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4期
9 严绍■;树立严谨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虞又铭,赵艳普;动态中的东西思维模式——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领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齐军;;试论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陈海燕;英语新词的文化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谈鑫;胡东平;;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土木专业术语“Extradosed Bridge”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欧阳妃;;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歧义现象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应云;谭见初;;汉语韵文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学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与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彭春凌;;分道扬镳的方言调查——周作人与《歌谣》上的一场论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张传彪;;“望文生义”刍议[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付莹U,
本文编号:555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