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渊冲诗词翻译中的“创”与“失”
本文关键词:论许渊冲诗词翻译中的“创”与“失”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工整押韵,一直是中华璀璨文明中的绚丽瑰宝。几百年来,国内外的翻译家尽其所能尝试把中国古诗翻译成外文,既方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本文主要谈的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中国古诗翻译实践中的两种翻译方法以创补失和浅化,在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失”这个问题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进行了深化和扩展。 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谈的是近年来在学术领域中对于古诗翻译中的“失”,相关的学者和教授的实践思路和方法,以及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难点。进而探讨了中国古诗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译性问题,为后文相关的实践方法,实践标准的论述奠定基础 第二章谈是的许渊冲翻译方法中的以创补失。先用许先生在实践中的一个例子来介绍以创补失这种实践方法以及它的实践意义。然后从补偿的角度,举了两个运用修辞手法来拟补古诗翻译过程中失的范例,最后总结提出了个人独创的“修辞补偿”概念以及相应的实践标准作为许先生以创补失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失的一种具体手段。 第三章谈的是许渊冲翻译方法中的浅化。首先探讨了在中国古诗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从外国读者的角度进行考虑和翻译。然后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浅化以及浅化和翻译中失的关系。并且使用了归纳法,归纳了浅化在古诗的具体翻译实践中使用情况的三种分类。 第四章着重强调了以创补失和浅化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处理翻译中的失一方面统一于中国古诗的翻译实践活动之中。不管是以创新的手段去“补”失,还是出于诗歌整体表述的考虑“故意”去创造失,目的都是为了将翻译中失的影响提高译文质量,提高翻译实践水平。同时也强调了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指出了研究翻译理论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必须要结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根据上述各章的相关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论述的过程中,不仅引用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作为例证,而且还使用了作者自己的译文进行说明,在某些章节中,还把许先生的译文和作者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因此,这篇论文的撰写,对于作者的翻译水平也颇有提高。
【关键词】:修辞补偿 浅化 翻译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Cont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4-21
- 1.1 Current Study on Losses in Classic Chinese Translation14-16
- 1.2 Research Difficulties on Losses in Classic Chinese Translation16-18
- 1.3 Translatability of Classic Chinese Poetry18-21
- Chapter 2 Innovating to Compensate the Loss21-37
- 2.1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ng to Compensate the Loss21-25
- 2.1.1 Exemplary Display21-23
- 2.1.2 Practical Value23-25
- 2.2 Two Specific Skills of Innovating to Compensate the Loss in Practice25-30
- 2.2.1 Alliteration27-28
- 2.2.2 Repetition28-30
- 2.3 Rhetorical Compensation30-37
- 2.3.1 Notion of Rhetorical Compensation31-32
- 2.3.2 Standards of Rhetorical Compensation32-34
- 2.3.3 Iambic Style34-37
- Chapter 3 Generalization37-50
- 3.1 Readership of CCP38-40
- 3.2 Introduction of Generalization40-44
- 3.2.1 General Notion and Application41-43
- 3.2.2 Generalization and Loss43-44
- 3.3 Three Categories of Generalization44-50
- 3.3.1 Allusions and Idioms44-46
- 3.3.2 Trivial Details46-48
- 3.3.3 Treatment of Special Words48-50
- Chapter 4 Practical Value of Rhetorical Compensation and Generalization50-56
- 4.1 Comparison Between Rhetorical Compensation and Generalization50-54
- 4.1.1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50-52
- 4.1.2 Unity of Rhetorical Compens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in Practice52-54
- 4.2 Practical Significance54-56
- Conclusion56-58
- Bibliography58-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金声;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杨京宁,王琪;汉语新词新语词源探析及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净丽;;试论英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徐华莉;翻译标准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喻家楼;语篇中显性连贯、隐性连贯与译作的语义传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观[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易杰;罗桂英;;简析电影片名翻译的“不忠”[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凌珊;;中文影视标题的英译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刘倩;;力求唯真求实——浅谈翻译中的“还原”问题回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晶;;从文化角度浅谈英语外来语的汉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惠萍;;浅谈英语习语汉译技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焦晴;从顺应论角度看双关广告语的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2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8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