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民族诗歌英译中审美意识的延伸和保留——基于文化归属视角

发布时间:2017-07-28 10:21

  本文关键词:民族诗歌英译中审美意识的延伸和保留——基于文化归属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 民族诗歌 翻译


【摘要】:民族文化独有的特质是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扎根于文化本位的民族认同在根本上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语符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思想等民族意识形态。文化归属视角下,民族文学的传播必须保留审美在内的民族意识形态。民族诗歌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译者主体性、诗歌的文体特征等因素制约,诗歌的思想性、审美价值往往会受到影响,诗歌原作的民族审美意识不能得到全方位体现,偏离了民族诗歌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在此分析了影响民族诗歌英译中审美意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从诗歌所属民族的文化理解、意境构建、语言对应、诗歌的主题精神把握等方面来延伸和保留民族诗歌英译中的民族审美意识。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
【关键词】审美 民族诗歌 翻译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语块及其成效评估”(项目编号:YJA740044)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民族诗歌的审美意识美是生活,社会生活是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产品之一,文学的审美价值不言而喻。审美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特性,离开审美,文学就不成其为文学,文学的其他功能也无法实现。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艺术,通过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巧妙的构思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瑞娇;;从克隆论看诗歌“三美”在翻译过程中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朱燕;;《A Red,Red Rose》及其译作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4 罗莉;;《西风颂》译文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5 鄢佳;;比较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个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陈春平;;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朱宝锋;;浅析汉诗英译中译者的再创造——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无题》为例[J];大家;2011年16期

8 陈静;宋宝梅;;从音、形、义的忠实性创造解读汉译英诗的美学再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罗惠;;浅淡诗歌翻译——评文楚安教授的《绿色的瓦伦丁布鲁斯》之汉译本[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鲜益;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宁;从文化角度看《长恨歌》中意象的翻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闵敏;《诗经》翻译中“三美”原则[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莫煊旖;《诗经》辞趣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5 彭南丰;论中国古典诗歌《长恨歌》英译中意境的再现[D];南华大学;2011年

6 马靖;《原诗》体系性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戚娜;论叶燮《原诗》的诗论观及其价值[D];延边大学;2011年

9 罗建玉;桂林古代山水诗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蕴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旎;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英汉互译中的意象转换[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少华;新时期湖北先锋诗歌发展轨迹[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陆正兰;论诗歌精神重建的现实性与可能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毕晓华;一九八七年,诗歌从县城出发[J];读书;2005年12期

4 汪政;何平;;在回归的路上记忆——子川诗歌读记[J];诗探索;2005年01期

5 周建新;;现代歌词中的诗歌形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杨剑龙;上海先锋诗歌研讨会纪要[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7 何休;;论90年代“西部诗群”诗歌精神的演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何休;;中国西部诗群的诗歌精神与中国特色——“西部诗群”系列论稿之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沈奇;;台湾“创世纪”诗歌精神散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周德波;;90年代诗歌的生态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强;;从临沂,走向哪里?——对邰筐诗歌的一种猜想[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邵波;;小群体筹划的诗歌“运动”——重视“中间代”命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周兴安;;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梨树诗歌回顾与展望[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8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夫刚;;愿诗歌与我们的灵魂朝夕相遇——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上的发言[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启建;诗歌是心灵救赎的一种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江湖;诗歌应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N];文艺报;2007年

3 张杰;以诗歌超越现实与物质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李犁;新世纪诗歌:第三次回归[N];文艺报;2011年

5 袁跃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N];邯郸日报;2012年

6 纳张元;诗歌生态的新突围[N];文艺报;2012年

7 杜浩(书评人);诗歌的拯救与被拯救[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刘洋;诗坛大家共论诗歌发展[N];河南日报;2013年

9 阎延文;让诗歌散发出太阳的香味[N];中国艺术报;2002年

10 甘肃省文学院 高凯;坚守诗歌的母土地界[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7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波;论“中间代”诗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军豫;论90年代李瑛诗歌的“向内转”[D];西南大学;2011年

3 乔琦;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的消解与重构[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群;文革诗歌修辞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向美林;论张洪波诗歌的象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霍国保;日常主义先锋诗歌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明锋;巴音博罗诗歌的互文性[D];暨南大学;2008年

9 刘晓飞;论90年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蜀玉;都市诗歌的后朦胧状态辨析[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3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83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