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诗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8:27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诗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殖民翻译 《诗经》 强势文化 弱势文化 抵抗式翻译 去殖民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也实现了从语言学研究向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的转向,开始将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的一些外部因素上,,如文化和政治因素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也开始引进和应用后殖民翻译理论来进行翻译研究。从目前中国和英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不难看出中国代表着弱势文化,而英美国家代表着强势文化,存在着不平等的文化交流。这一现象在中国典籍的英译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而《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此前鲜有学者从后殖民视角来研究《诗经》英译,所以本文选取《诗经》英译为研究对象。 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文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许渊冲提出的音、形、意三个方面,本文作者试图论证许渊冲采用的抵抗式翻译策略(即异化翻译策略)相较理雅各所倾向的归化翻译策略更好地保存了《诗经》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由此得出本文的结论:在将弱势文化中具有浓厚文化韵味的文本翻译为强势文化语言时,抵抗式翻译策略能起到抵抗目标语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作用,打破目标语文化中现行的规范以使目标语读者真正感受到异域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别,而不是一味地在外国文化中找到本国文化的影子,加深英美读者的优越感,阻碍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所以说在以强势文化为目标语文化时,抵抗式翻译策略能够使翻译最大化地实现其去殖民化的作用,而归化翻译则会加强翻译作为殖民化工具的作用。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 《诗经》 强势文化 弱势文化 抵抗式翻译 去殖民化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Previous Studies on Shijing Translation13-28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ijing in China13-18
  • 2.1.1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s13-14
  • 2.1.2 Studies on the Translators14-15
  • 2.1.3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ng Method15
  • 2.1.4 Studies on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ference System of Shijing Translations15-16
  • 2.1.5 Studies on the Reasons Causing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Shijing16-18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ijing Abroad18-26
  • 2.2.1 Study on Poetic Styles of Shijing18-19
  • 2.2.2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19-21
  • 2.2.3 Linguistic Study on Shijing21-22
  • 2.2.4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ism22-24
  • 2.2.5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Shijing24-26
  • 2.3 Summary26-28
  • Chapter 3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28-42
  • 3.1 Postcolonial Theory28-34
  • 3.1.1 Edward W. Said's Orientalism29-31
  • 3.1.2 Gayatri C. Spivak's Subaltern Studies31-32
  • 3.1.3 Homi Bhabha's Postcolonial Criticism32-34
  • 3.2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34-40
  • 3.2.1 Tejaswini Niranjana's Theory35-36
  • 3.2.2 Douglas Robinson's Theory36-37
  • 3.2.3 Lawrence Venuti's Theory37-40
  • 3.3 Summary40-42
  • Chapter 4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hijing Translation42-49
  •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hijing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42-45
  • 4.1.1 Introduction to Shijing42-43
  • 4.1.2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ijing43-45
  • 4.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hijing Translation45-49
  • Chapter 5 Contrast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ijing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49-73
  • 5.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ijing49-53
  • 5.1.1 James Legge's The She King49-51
  • 5.1.2 Xu Yuanchong's Book of Poetry51-53
  • 5.2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Shijing53-70
  • 5.2.1 Contrastive Study in Terms of Form54-60
  • 5.2.2 Contrastive Study in Terms of Sound60-64
  • 5.2.3 Contrastive Study in Terms of Sense64-70
  • 5.3 Summary70-73
  • Chapter 6 Conclusion73-75
  • Bibliography75-78
  • Publication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6期

2 ;“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第一号通知[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3 田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胡伟;;《心经》三个英译本用词的比较分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04期

5 何敏;;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译介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6 王琪;;中西思维——《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差异的成因[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7 肖娴;;《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比较与语篇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张碧云;;美感观照下的中国古诗翻译——《节妇吟》许渊冲英译本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9 何泠静;;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严苡丹;;赋体文学英译探微——从《警幻仙姑赋》的两种英译比较谈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Chinese Subjectivity Analysis Using Bilingual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2 胡志挥;从弱小到强大[N];文艺报;2009年

3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记者 王佳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发行稳步攀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子雨;《狼图腾》英译本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裴立宁 郑洪;让中医药典籍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小易;带着翻译网上游[N];健康报;2002年

10 陈欢;“正本清源”女性“圣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3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曹志建;功能主义视角下软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琴巴图;从目的论角度评析《蒙古秘史》两个英译本中文化特定词的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刘霞;功能论指导下“2009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3 彭琰;英译本《聊斋志异》人物对话翻译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云飞;“彻底翻译”理论视角下《论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关键词的翻译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5 张芳芳;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李商隐诗歌英译本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红丽;建构主义视角下新疆旅游手册英译本之构建[D];新疆大学;2011年

7 顾晓禹;基于“三美”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歌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贺娜;论《尘埃落定》英译本中藏族文化信息的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丽;基于权利话语理论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D];南华大学;2012年

10 周艳芬;[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5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85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