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主体间性及其景观艺术实践形态

发布时间:2017-07-29 01:24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及其景观艺术实践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间性 景观艺术 实践形态 主体认识 后实践美学 理论前沿 美学观 主体性思想 认识主体 生态美学


【摘要】:正主体间性是西方思想界的最新成果,20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美学最终取代了主体性美学的主导地位。主体间性通过对文学领域的考察,也已确立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前沿,但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目前仍是学术空白。主体间性思想结合"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三重内涵,用以指导城市公共景观艺术创作和实践,进行社会学、认识论和存在本体论三个理论层次的深刻剖析,既是景观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拓展,同时也实现了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间性;景观艺术;实践形态;主体认识;后实践美学;理论前沿;美学观;主体性思想;认识主体;生态美学;
【基金】: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景观设计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4E062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主体间性是西方思想界的最新成果,20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美学最终取代了主体性美学的主导地位。主体间性通过对文学领域的考察,也已确立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前沿,但其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目前仍是学术空白。主体间性思想结合“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模永,杨淑敏;文学的主体间性解读[J];理论与创作;2005年05期

2 杨柳;翻译“间性文化”论[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3 周迎;浅谈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4 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徐代云;;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10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徐涛;《语文课程标准》与主体间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6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86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