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宾斯基文艺结构类型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0:21
本文关键词:乌斯宾斯基文艺结构类型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视点 结构类型学 文化符号学 乌斯宾斯基 莫斯科-塔尔图学派
【摘要】:乌斯宾斯基以建构文艺结构类型学为主要任务,试图通过展示艺术文本内部组织结构,揭示文学、绘画等艺术种类结构手法的共性。此项任务的提出基于两个前提:艺术作品具备不同程度的封闭性;作者位置与叙述者位置、故事人物位置形成各种类型的关系,视点具有多样性特征。按照“假设—例证—归纳”的思路,乌斯宾斯基假定存在意识形态层面、话语层面、空间—时间层面、心理层面四个视点层面,通过例证展开论述,从不同层面关系入手考察建构统一文本结构的可能性,探求结构类型建构规律。 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时间、空间等组织规范和价值系统,对作品的接受过程是:读者从外部位置出发,进入边框圈定的内部世界,熟悉它的组织规则,然后走出艺术世界。边框即界线。边框之间具有不同等级,不同层级的、相对封闭的边框组成作品,相互之间可以嵌套,出现“边框中的边框”、“故事中的故事”。绘画中被描绘空间通常由几个微观空间组合而成,正如背景空间经常以门框或窗框的形式传达出来,出现“画面中的画面”。画面分为主景和背景、前景与后景,主景是结构的中心,背景往往出现在周边。边框通常作为背景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存在,强调了背景的虚幻性,使作品中心更加逼真。 广博的学术视野与巧妙的修辞手法、大量生动的事例及深入细致的分析构成了其文艺结构类型学的内部肌理。从内部与外部、个性与共性关系出发进行阐述,使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兼备了理论概括性。论述既体现出内部与外部关系,又体现出个性与共性关系。从整体上看,从内部与外部、个性与共性关系入手进行的分析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横向与纵向特征。在思维特征上,其理论善于对视点各层面类型进行总结,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特征;同时统筹多种二元思维为其所用,体现出由二元思维向多元思维共生过渡的特征。 乌斯宾斯基文化符号学、结构类型学思想在没有与西方现代社会人文科学充分交流的情况下形成,没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他只能从信息论、系统论和文艺社会学方法论中汲取营养。对他人思想的鉴别、吸收与利用构成了其理论的独特价值,其结构类型学思想对欧美叙事学的影响恰证明了这种价值。 结构分析与作者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之间的完美结合相对困难。乌斯宾斯基摒弃了形式主义和庸俗文艺社会学偏重一端的缺陷,把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国别艺术、日常语言现象、读者与作者等引入结构分析,具有一定开拓性。他对社会、文化的态度是积极关照,但不对其进行理论概括,有时把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以语言结构取代作为主体的人作为考量问题的出发点,对社会历史与作者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忽略造成了其理论缺陷与不足。
【关键词】:视点 结构类型学 文化符号学 乌斯宾斯基 莫斯科-塔尔图学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7
- 第一章 乌斯宾斯基语言结构类型学简介17-21
- 第二章 乌斯宾斯基文艺结构类型学内涵21-39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层面视点21-23
- 第二节 话语层面视点23-27
- 一、视点的移动23-24
- 二、作者话语与他者话语的关系24-26
- 三、视点转换26-27
- 第三节 空间—时间层面视点27-30
- 一、空间方面27-28
- 二、时间层面视点28-30
- 第四节 心理层面视点30-31
- 第五节 各视点层面关系31-33
- 第六节 视点相关问题33-39
- 一、视点对描写对象的依赖33-34
- 二、艺术文本的边框34-36
- 三、背景描绘36-39
- 第三章 理论建构特征39-50
- 第一节 肌理:视野与修辞39-41
- 第二节 横向特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41-46
- 一、内部视点与外部视点41-42
- 二、内外部研究的扩大42-43
- 三、形式与内容的结合43
- 四、作者与读者的加入43-46
- 第三节 纵向特征:个性分析与共性分析46-50
- 一、事例的个性与共性46-47
- 二、不同层面的个性与共性47-48
- 三、边框的个性与共性48-50
- 第四章 借鉴、超越与影响50-62
- 第一节 形式主义与结构类型学50-53
- 第二节 对他人思想的借鉴与超越53-56
- 第三节 对他人批评的超越56-59
- 第四节 对欧美叙事学的影响59-62
- 第五章 思维与缺陷62-69
- 第一节 思维模式62-64
- 一、系统性思维62-63
- 二、由二元思维走向多元共生63-64
- 第二节 结构建构的缺陷与不足64-69
- 一、结构理想的缺陷65-67
- 二、事例分析中的不足67-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继尧;;塔尔图—莫斯科学派——记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和乌斯宾斯基[J];读书;1987年03期
2 管月娥;;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理论及其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3 张辉;论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苏畅;;对视点问题的重新认识——关于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夏益群;蒋天平;;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儿童叙事中的“视点”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年03期
7 王亚斌;论文艺学家的艺术符号学与语言学家的文化符号学——洛特曼和乌斯宾斯基的分野[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视点”的意识形态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6期
9 张杰;走向体系研究的艺术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理论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管月娥;;乌斯宾斯基与艺术文本结构的视点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611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1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