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静夜思》及其六个英译本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7:19

  本文关键词: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静夜思》及其六个英译本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诗歌英译 《静夜思》 经验功能 语篇功能


【摘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义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还被译成多种英文版本。国内对《静夜思》的英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从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研究,有从意境传达方面进行研究,有从诗的韵律方面展开的;还有一些则更注重诗歌背景的研究,比如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背景等等,这些研究者认为深入的背景理解是进行诗歌英译的重要前提。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作者发现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展开。多半是基于作者的主观思考,因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做为一门普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关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更是进行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例如,通过对概念功能中及物系统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的各种经验分成六个过程,同时确定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通过对人际功能的分析来确定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等;通过对一个语篇主述位和衔接的分析来分析一个语篇是怎样组织形成的。 古诗英译文也属于语篇,本文试图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古诗英译的问题。本文从经验功能(主要是及物性系统)和语篇功能(主要是主述位和衔接)两个方面对古诗《静夜思》及其六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译文的概念功能的对比分析可以对译文做一个评价。在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本研究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从这点来看,本研究是对之前研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英译 《静夜思》 经验功能 语篇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9
  •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1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1-17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Jing Ye Si and Its Translations11-16
  • 2.2 The Critiqu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16-17
  • Chapter 3 A Brief Clarification of Some Useful Concepts Adopted in This Thesis17-23
  • 3.1 The Experimental Function17-19
  • 3.2 The Textual Function19-23
  • Chapter 4 Analysis of Jing Ye Si and Its Six Translated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FL23-43
  • 4.1 Analysis from the Experimental Function24-36
  • 4.1.1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Poem25-26
  • 4.1.2 Analysis of the Six Translated Versions26-36
  • 4.1.3 Summaries36
  • 4.2 Analysis from the Textual Function36-43
  • 4.2.1 Analysis of the Theme Rhyme Structure37-40
  • 4.2.2 Analysis of the Cohesive Ties in the Six Translated Versions40-41
  • 4.2.3 Summaries41-43
  • Chapter 5 Conclusion43-45
  • Bibliography45-49
  • Appendix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捷;付蕾;;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9期

2 李立;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6期

3 田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胡伟;;《心经》三个英译本用词的比较分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04期

5 何敏;;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译介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6 王琪;;中西思维——《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差异的成因[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7 肖娴;;《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比较与语篇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张碧云;;美感观照下的中国古诗翻译——《节妇吟》许渊冲英译本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9 何泠静;;论《离骚》三个英译本植物名称的翻译[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严苡丹;;赋体文学英译探微——从《警幻仙姑赋》的两种英译比较谈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颜春峰;汪少华;;“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什么床?[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越;《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N];文汇报;2009年

2 驻京记者 王乐;英译本《五经》明年初步成型[N];文汇报;2009年

3 陈晓星;从迪斯科到《静夜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胡志挥;从弱小到强大[N];文艺报;2009年

5 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学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可译,非常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记者 王佳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发行稳步攀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子雨;《狼图腾》英译本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王鹏;斯诺的另一本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裴立宁 郑洪;让中医药典籍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黄中习;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向娜;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2 张晓蕾;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海商法英译本连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赵彦博;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红丽;建构主义视角下新疆旅游手册英译本之构建[D];新疆大学;2011年

5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谢承凤;从《汉魏六朝小说选》杨、戴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莉;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静夜思》及其六个英译本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穆智玲;以《围城》英译本为例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黎倩;以威廉姆斯翻译评估模式为基础的《墨子》英译本选段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10 顾仕轩;规范与译者主体性—莱尔《阿Q正传》英译本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6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46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1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