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他者”

发布时间:2017-08-10 14:20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他者”


  更多相关文章: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批评 东方主义 萨义德 殖民话语 斯皮瓦克 解构主义 批评理论 第三空间 文学批评


【摘要】:正引言: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批评的问世,后殖民是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与发难、诘问与批评、解构与重写。后殖民批评借用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批评理论,展开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而言,后殖民主义的诠释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作为历史分期概念,后殖民指西方殖民之后的历史时期;第二方面,作为殖民话语的反话语,后殖民是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和颠覆;第三方面;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再现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后殖民批评;东方主义;萨义德;殖民话语;斯皮瓦克;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第三空间;文学批评;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B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IT.HSS.201416)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引言: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批评的问世,后殖民是对殖民主义的反思与发难、诘问与批评、解构与重写。后殖民批评借用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批评理论,展开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查日新;;空间转向、文化协商与身份重构——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评思想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3期

2 刘贵珍;;自我与他者: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周宁;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胡亚敏;肖祥;;“他者”的多副面孔[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昆;丁苗;;《东方学》——传播视野下的解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2 戴庆中;;混杂与融合: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图景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3 徐桂芬;;中国学界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研究述评[J];黄海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4 焦敏;;走下祭坛的母亲——浅析《灶王之妻》中的母女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孙立春;;“中国情趣”、中国旅行与东方主义——《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述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康燕彬;;《他的东方异教》与罗切斯特[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11期

7 焦世新;周建明;;中国在西方视阈中的形象分析——基于对川震救灾和金融危机的考察[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7期

8 范颖;;洋话与洋化的纠葛——论鲁迅小说中的(留)洋书写[J];名作欣赏;2009年17期

9 梁志芳;;美国东方主义的变奏——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中国形象[J];名作欣赏;2013年24期

10 杨司桂;;《论语》翻译中的东方主义情愫[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4 刘建树;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林栋;公共行政中的话语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琨;论雪莱《伊斯兰起义》中的东方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敏;禁锢的隐士[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张蔚;“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D];郑州大学;2007年

5 曾筱霞;“西方福建形象”研究:以克洛代尔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艳;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方艺玲;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相林;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叶琳;后殖民翻译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英译的适用性分析:《长恨歌》个案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齐峰;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论之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2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3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4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5 吴飞;;“拯救灵魂”抑或“治理病人”?[J];读书;2006年03期

6 孙会军 ,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7 罗屿;;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新世纪周刊;2008年10期

8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霞,刘立辉;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林精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3 张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成功(下);2007年04期

4 吕侠;刘英波;;论后殖民语境下英语教师的西方文化代理身份(英文)[J];语文学刊;2008年07期

5 程丽蓉;;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01期

6 ;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J];美术学报;2008年04期

7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8 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9 陈晓频;;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10 王进;林美卿;;后殖民视角下我国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原因[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张靖;;从国际性传教大会历史看基督教新教传教观的改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兵;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王腾飞;与后殖民说再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实习生 杨振;用自己的方式看待西方价值[N];文汇报;2007年

6 艾黎;上海社科院:“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世文;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中找准民族文化发展方位[N];文艺报;2007年

8 书评人 林东林;我们太过重视经济学而忽略了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潘瑶;上海双年展VS广州三年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北京 陶东风;不透明世界里的“舞者”[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綦亮;弗·伍尔夫小说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主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2 张妍;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4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5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8 董晓霞;康拉德的困境: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还是殖民主义的拥护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10 皮海兵;论赛义德的民族文化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1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51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