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关键词: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摘要】: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和研究在国内文学理论研究中尚属未开拓的领域。关于世界文学的研究和辩论是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卡萨诺瓦的《文学作为一个世界》集中论述了她的世界文学观,从中可以看到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些显著特色。这种理论突显了后现代思想改变现代思想重视的时间维度,在空间维度上展开理论思考的特色,同时它回到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话题,表明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面对当下文学问题,整合当代思想资源时,十分注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保持一种实际联系。卡萨诺瓦的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论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 世界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SKGT201205)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国内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和研究主要在哲学、政治学领域展开,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尚属未开拓的领域。2011年年底,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张永清、马元龙主编的《后马克思主义读本》两册。一册是“理论批评”,泛论当代文化、政治的核心问题,展现后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之后”时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刘莘;;葛兰西:政治战略与文化战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陶火生;郭健彪;;时代主题视阈下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与后马克思思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4 王芳;;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5 徐翔;;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彭冰冰;;话语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7 尹树广;解构、领导权与后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7期
8 闫海潮;;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沈朝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对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理论的政治路径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颜利;王雄;;柯亨的公正思想初探[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3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孟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郭佩惠;;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社会主义领导权理论的批判性分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D];复旦大学;2011年
4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金辉;理解马克思[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罗富尊;在自由和平等之间[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现实的表达 理论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曲常明;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密;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陈霁;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理论[D];山西大学;2008年
6 刘宝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雄;柯亨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李昕;对查特尔·墨菲激进多元民主理论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高福东;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贾建新;主体视域中的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齐;;略论《聚焦茅盾文学奖》的批评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7期
2 刘高权;世界文学的桂冠—诺贝尔文学奖[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08期
3 胡碟;黄念然;;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观念的流变[J];粤海风;2006年06期
4 杨锏;;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J];世界;2005年Z1期
5 陈凯先;帕斯——炽烈而又深沉的诗人[J];译林;1991年02期
6 内田树;;村上春树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的贺词(假想版)[J];风光(空港商旅);2009年03期
7 高兴;;链接:“把自身的重量交给泥土”——谈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11期
8 ;余光中认为不能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世界文学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14期
9 任美衡;;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比较研究[J];艺术广角;2009年06期
10 田筱;王迪;;以理想主义为旗帜——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历史[J];海燕;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善洁;;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念孙;;关于“世界文学学”的构想[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龙长吟;;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5 罗晓云;;手中的鸟——析莫里森《宠儿》中的环境描写[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曹志明;郭丽萍;;大江健三郎与其初期作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张民;;六十年散不尽的烽烟[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冯肖华;;把脉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价位[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仲跻昆;;多元、对话、共生中的阿拉伯文学文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2 记者 庄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首颁“微山湖奖”[N];光明日报;2009年
3 刘慧邋曹小波;诺奖新得主著作杭州冷清销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张以瑾;文学,不能枯竭了“人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冯威;坚守经典初衷不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刘永顺;世界文学名著:价廉物美惹人爱[N];浙江日报;2003年
7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诺贝尔文学奖[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杨振同;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耶利内克[N];深圳商报;2004年
9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站 孙晓敏 李玉东;发现表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新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10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诺贝尔文学奖:将世界思潮引向何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温华;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梁莉娟;对话、平衡与超越[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金;2001-2009诺贝尔文学奖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真;论达里奥·福喜剧的特点[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4 王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的人际探讨—评价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丽英;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及《宠儿》中的畸形母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朱信华;通往“理想主义”的文学之旅[D];暨南大学;2008年
7 郭薇华;从《自然变异》看纳丁·戈迪默的知识分子情怀[D];青岛大学;2009年
8 张忻波;[D];浙江大学;2004年
9 姜水娥;流散的他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树芳;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9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5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