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读者反应批评

发布时间:2017-08-12 05:35

  本文关键词:论读者反应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读者反应批评 阅读反应 新批评 精神分析学说


【摘要】:研究读者接受与研究读者反应是相近的,这大约便是汤普金斯将之混为一谈的原因。由于她编辑的《读者反应批评》选本具有很大影响,她就将这一混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开来,读者反应批评被普遍视为是接受美学在美国的一个分支,或是美国版的接受美学。其实,从总体上说,接受美学是现象学、存在哲学的一种运用,具有浓厚的德国哲学色彩。读者反应批评则不具备一个哲学渊源,它的来源一是新批评派,一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由阅读本文引起的读者的不断变化的心理反应是它进行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代表人物费什探寻具有普遍性的反应的逻辑与结构,并构想出具有句法与语义两种能力的有知识的读者;霍兰德则提出了一个由防护—幻想—转化三阶段组成的阅读反应模式。而最终结果都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失落。不应忽视的是,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表明新批评摒弃文学外部因素、只主张对纯文本作研究的意见,在理论上已是明日黄花。一种泛文本的主张正在抬头,文学重又接纳外部因素,作者的研究重获承认,文本不再具有固定的实体性。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 阅读反应 新批评 精神分析学说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读者反应批评是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批评流派,国内学界不仅是文艺理论界,而且古代与现代、当代文学史研究界,也都有很多学人津津于此,并试图将之运用于研究之中。然而,中外学界对于这一流派的来源及其特点却都缺乏认识,以致将它与接受美学相混淆,最近国内还有论者撰文,将姚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后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的精神分析文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2 马海;;幽默的民间精神内涵——从民间的角度看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彭川;;解释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译论及其局限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彬;管窥日本独立制片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李清良;;一位西方学者的中西阐释学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祝东;;《金瓶梅》斯芬克斯之谜探究的阐释学意义[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南宫梅芳;;视觉的陷阱——他者的误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徐君英;;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论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延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10 舒开智;;误读:本体性存在抑或解构性策略[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8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2 彭海燕;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3 张静;“以意逆志”阅读教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炜;从接受美学看《魔戒》带给读者的多重审美经验[D];西北大学;2011年

5 武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南京大学;2011年

6 沈靖;“失乡”贾平凹的都市叙事与乡村记忆[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水晶;阐释的差异:宇文所安与郭绍虞《沧浪诗话》研究之比较[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刘启娜;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张海洋;论法律解释的循环[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震,刘路;读者反应批评的文本意义观与阅读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颖;;反应之反应——《三峡好人》的读者反应批评[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

3 杨博;;读者反应批评介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秦宏;张之薇;李婷;;读者反应批评给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1期

5 申丹;;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体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6 杨建玫;;西方文论推进英美文学教学探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7 安德鲁·本尼特;李永新;汪正龙;;读者反应批评之后的阅读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于兆辉;;“读者反应批评”中读者观之流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路静;;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J];求索;2011年07期

10 吴飒;读者反应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巫昂;天堂向左 慕容雪村向右[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程继田;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新维度[N];太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士军;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王艳芳;《幸运的吉姆》之读者反应批评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宇;意义在读者[D];吉林大学;2004年

4 郝庆春;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理论”简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林斌;关于谭学纯接受修辞学的一次历时性探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家树;读者反应理论的人文关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王中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6年

8 谢新;马丁·艾米斯《夜车》中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芊芊;上游的读者,下游的艾柯[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小灵;论交互主体性思维视域下的文学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0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60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b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