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才子书”《玉娇梨》的早期英译
本文关键词:论“第三才子书”《玉娇梨》的早期英译
更多相关文章: 《玉娇梨》 翻译动机 异域情调 注释 增删 诗学 隐喻 文雅敬体
【摘要】:基于"第三才子书"《玉娇梨》1827年的英译本,考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目的以及译本的异域情调、注释、增删、诗学、隐喻、文雅敬体、科举专有名词的翻译特征及存在的不足,透视"中学西传"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外译概貌。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玉娇梨》 翻译动机 异域情调 注释 增删 诗学 隐喻 文雅敬体
【基金】: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YB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为明末清初荑荻散人编次,被誉为元明清“第三才子书”,是明清才子佳人书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将它列入“明之人情小说”(鲁迅1998:132-134)。《玉娇梨》有法、英、德、拉丁、俄等外文全译本或片段译文或节译文本,最早的译文为斯当东(Sir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伏涤修;寓神学的自为于文学的自觉——蒲松龄《聊斋志异》神道观评判[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3 常金莲;世情与狐鬼——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4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5 史少博;《聊斋志异》借“鬼怪”之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6 王慧;《聊斋志异》叙事时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7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8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9 周振雯;王恒展;;《淞滨琐话》中末世文人的感伤情绪[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10 杨玉军;;从《申屠澄》和《苗生》的对比谈蒲松龄对精怪形象的成功塑造[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鑫;晚清标“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巍;《清平山堂话本》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路明静;北宋医学分科对《圣济总录》病证分门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华颖;《镜花缘》称谓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晶云;《女聊斋志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谦;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J];读书;2001年10期
2 曾文雄;;文化资本与文化会通——对明末至五四时期文化翻译观的考察[J];民族翻译;2011年01期
3 黄东琳;古诗英译的方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曾文雄;;“译经意识”与文化资本流通——以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译本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6 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7 王友贵;;中国翻译的赞助问题[J];中国翻译;2006年03期
8 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9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春燕;;意识形态、赞助者、诗学和译者互动[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程俊蓉;;《蓟轩词注》评述[J];中华诗词;2010年07期
3 陆扬;;诗学中的解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4 傅勇林;Sein——诗歌形式本体论——郭沫若诗学二题[J];郭沫若学刊;1993年04期
5 张闳;读耿占春的《隐喻》[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4期
6 王家康;论废名的诗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余虹;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6期
8 姚朝文;生命体验诗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9 姚朝文;;生命体验诗学论纲[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陆环,蔡兴勇;诗学认知模型的开发和设计[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8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丁玉波;;对《大学语文》中几处注释的辨疑[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卢桢;构建女性的灵魂诗学[N];文艺报;2011年
4 党盛源;文化的与诗学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岳川(教授、评论家);哲学与诗学的双翼[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夏德勇;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N];文艺报;2002年
7 胡长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诗学奇峰上的幽境俯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超;令人欢愉的诗学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王启兴;一部很有特色的书[N];文艺报;2001年
10 徐德明;外缘的理论生长:现代文学的诗学践行[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唐一方;范伯子的诗学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贺小敏;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7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燕;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言梦;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2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3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莉;论翻译对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曹诚鹰;《玉娇梨》汉英叙事对比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年
10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90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9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