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
本文关键词: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
【摘要】:由童明翻译的木心短篇小说集《空房》以"异、易、移、艺"翻译观为准则,以文化飞散传播为己任,以再现木心文学艺术为目标,融合了译介和传播中的策略选择、营销战略等,译本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童明认为翻译是原文的飞散状态,译者就是飞散者,作品在转化成译文的过程中,飞散者既要坚持自己家园文化的差异,又要将这些差异用另一种文化语言再创造,形成跨民族的特征。本文以《空房》英译为例,考察现当代小说在原文转化成译文的过程中,语言文本如何在不同文化间通过碰撞、沟通、逐渐融合,完成文本行旅,产生新的文化视野,获得新的生命。木心小说的成功译介给中国现当代小说更好地译介与传播提供了很多启示。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关键词】: 木心小说 异 易 移 艺 飞散 传播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4007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CWW012Q)“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现当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新世纪以来,它正进一步走向世界。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连同中国现当代小说,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莫言作品获奖,除了其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翻译功不可没,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童明;飞散[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2 童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军;;流散族裔的抉择:迷失与抗争——流散批评视角下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族裔身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龚艳萍;;翻译文学的网状传播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金萍;李渊;;论城市形象设计本质的探索——以金华城市形象设计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3期
4 钱进;李延林;;文化飞散与语际转换——谈译者对源语文化应有的责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朴玉;;《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对大屠杀的深层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6 黎跃进;;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7 李晶;;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性的飞散身份[J];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8 高文惠;;J.M.库切:抵制中心的帝国流散者[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朱娟辉;;由小说观照20世纪美国犹太文学发展历程[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罗世平;;划界与越界——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文学[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朵宸颉;阿拉伯诗坛新生代:追求自我实现的“边际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孔一蕾;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3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4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5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8 侯艳兴;性别、权力与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9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梁桂莲;审美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静;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颜井春;论勒·克莱齐奥的“飞散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慧;白先勇离散文学创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琦;《女勇士》及其汉译中的文化身份构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雯;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万浩琳;一株生僻的植物:木心散文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超;从《自由生活》探讨哈金的离散写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庶;全球化视域下的流散写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叶林峰;库切小说人物的命运与救赎[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初阳;从散居文学理论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观照[D];黑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琳;;“交流的无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传播困境与突围[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5期
2 杨静远;弗·伍尔夫至凌叔华的六封信[J];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3 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志挥;[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胜;何晓云;;当代网络视觉符号的流行性特征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6期
2 袁梅;文艺商品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杜鹃;;莫泊桑与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手法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7期
4 江冰;;网络传播造就的网络艺术[J];学术研究;2007年11期
5 王晓丽;;论网络艺术的文化审美精神[J];作家;2008年04期
6 邵孔发;残缺与艺术[J];心理世界;1996年02期
7 温泉;;流行色探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3期
8 杜鹃;;莫泊桑与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手法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7期
9 吕霞;;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及艺术表达[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10 蒋芳;;程代熙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黎辛;靳绍彤;;毛泽东的艺术魅力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强;;由二人转的变形谈民间文艺产业的与时俱进[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敏慧;;从文化身份的改变看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以《丈夫》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昱君;;中英短篇故事叙事结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绪兰;岳巍;;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志异》中形象性词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石松;;金圣叹与契诃夫的写作体验比较谈[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俊;在“迷宫”里寻找出口[N];文学报;2005年
2 李洁菲;短篇小说的荣哀[N];湖北日报;2004年
3 汪政;短篇小说的沉沦[N];文艺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任晶晶;评论家呼吁重视短篇小说[N];文艺报;2004年
5 记者 顾海燕;费邓洪教授作客百姓大学堂[N];泰州日报;2008年
6 黎帆;浙江畲歌、畲舞、畲魂展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虞宝竹;群众需要引导不能一味迎合[N];中华新闻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济和 实习生 黄悦;展现文化艺术魅力 描绘崭新生活画卷[N];经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徐涟 赵凤兰;2006国家艺术院团呈现三大亮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特派记者 李超;陇原艺术黄金周南北开花[N];兰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庆元;《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小蓓;萧乾文学翻译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部铁军;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翔;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权爱丹;郁达夫和金东仁短篇小说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3 郭聃;论语境分析在短篇小说翻译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4 韩益睿;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D];兰州大学;2006年
5 张莉平;穿越经典黄昏的迷雾[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金月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韩短篇小说叙事模式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7 吴蓓蕾;怪异文心探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崔仙月;中韩古代短篇小说中的“阴盛阳衰”现象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9 黄勇军;李渔短篇小说与薄迦丘《十日谈》叙事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崔仙月;中韩古代短篇小说的“阴盛阳衰”现象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4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1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