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过程 有声思维 林语堂 自译 《啼笑皆非》 语料库 翻译风格
【摘要】:近20年,心理学的有声思维方法(TAPs)开始应用到翻译学,以研究翻译思维过程,但是该研究一般都是针对翻译学习者,至今无人对自译者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研究以林语堂自译的《啼笑皆非》为个案,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提取数据和实例,结合相关文本和史料,用描写方法分析其翻译过程。初步研究发现:这些思维数据和实例,也可以如TAPs那样,分为自我描述、自我评价和自我展现三种;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整体策略与其翻译观以及普遍翻译规则基本一致,但是在局部策略中有鲜明个性特点,这可能正是译者之风格所在。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翻译过程 有声思维 林语堂 自译 《啼笑皆非》 语料库 翻译风格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N-gram的多语言共存文本复制取证研究”(6117314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13BYY028)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研究翻译者的翻译心理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译家翻译心理的研究主要关注译者的翻译动机。近20年,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译者的翻译过程。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一般都采取心理学的“有声思维”的方法(think-aloud protocols,简写为TAPs),研究者要求受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莫敏;;释意理论视阈下涉外高技能人才的跨文化翻译过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文军;殷玲;;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基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李芳;;SVC句型的语言功能与翻译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文军;孙三军;;论使用出声思维研究翻译过程[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5 段峰;;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6 李德超;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7 张倩;;“有声思维”教学:一种新的翻译教学尝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9 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小龙;;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2 周金华;;英汉无稿同声传译中的省略——有声思维下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王小琴;王新;;商品说明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杨俊芳;;林语堂先生的方言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宋志平;程力;;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6 秦敏;;现代语言学思想的滥觞——简评《古韵标准》的方言比证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瑾;;英汉翻译教学中评价作用的实证性研究——基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8 陈昌海;闫曼;余建华;;南通方言分区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10 赵护林;;TEM8汉英与英汉翻译单位对比研究——一项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实证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立香;;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何艳;;TEM8英译汉翻译测试受试答题过程内省法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永新;湘江流域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振军;基于双语领域本体的典籍英译批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晓东;关联理论在英语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曹秀萍;研究方法论培训对翻译专业硕士论文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晨;翻译能力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轩慧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研究:高-低分组的对比个案[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秋慧;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接受与译文生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护林;TEM8汉英与英汉翻译过程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谭欣欣;基于有声思维法的翻译单位选择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申娟;有声思维法在翻译过程中的实证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马秀平;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在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巴伦;;文化形态“十字架”跨越的民间文学翻译[J];布依学研究;1989年00期
3 宋志平;程力;;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4 罗华锋;SVO句的语义功能与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托马斯·杜波依斯,韩戈金;民族志诗学[J];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S1期
6 马克·本德尔,吴姗 ,巴莫曲布嫫;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7 文军;孙三军;;论使用出声思维研究翻译过程[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8 白茹雪;;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蔡寒松;心理学口语报告法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3期
10 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翻译过程·文学翻译[J];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燕;;林语堂英译作品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胡兴文;史志康;;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王兆胜;心灵的对语──论林语堂的文体模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美平;;深得原意 圆熟流畅——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5 李娜;;林语堂作品复译的原型论视角[J];山花;2011年16期
6 周冠英;赵霞;;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J];作家;2009年20期
7 杨春泉;;再谈译者主体性与文本的选择——以林语堂与《浮生六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景兴润;和彩霞;;译者——与原文作者心灵契合的隐含读者[J];华章;2010年09期
9 李玉良;;林译《浮生六记》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10 梁金花;任晓霏;;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传神”美[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4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玉良;;阿瑟·韦利《诗经》翻译中的人类学探索与失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姜欣;姜怡;;试论典籍英译中形式对应对于功能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宝锋;;辜鸿铭的读者意识浅析——以辜氏《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N];文汇报;2010年
2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李保平;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N];辽宁日报;2007年
4 刘燕;先谈艺术,再说收藏[N];东莞日报;2008年
5 ;文化交往中的文学翻译[N];人民日报;2003年
6 谷羽;阿翰林:针对翻译弊端的一剂良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余光中 本报见习记者 吴孟婕 整理;灵感的开关藏在哪[N];浙江日报;2011年
8 宋庄;那影响无法摆脱[N];工人日报;2011年
9 郑敏;杂文与随笔小品的区别[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马学东;3300万!徐悲鸿油画作品再飚天价![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诗洋;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关系[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曾祥宏;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杨世海;撒种在荆棘[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周娟;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应承霏;英语儿童文学的汉译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春;接受美学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震红;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总括模式”——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33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3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