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陌生与熟识:经典的耐读性

发布时间:2017-09-24 12:22

  本文关键词:陌生与熟识:经典的耐读性


  更多相关文章: 经典 耐读性 陌生 熟识


【摘要】:论及经典,人们经常会提到它百读不厌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一直缺少集中而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经典的耐读性源于读者阅读时的两种体验,即陌生与熟识。读者所获得的陌生感,源于文本的三个特点,即经典的独创性、内涵丰富和深刻;而阅读经典的熟识感,则与经典所表现的内容与读者的关注度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经典 耐读性 陌生 熟识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从阅读的角度来考察经典,可以感受到经典作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精神产品的耐读性。经典之所以能够超越历史时空在读者中长久流传,并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界域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就其内在品质来看,乃是经典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一经典的价值在于其恒久的启示性,常读常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玉斌;;聊斋电视系列剧(旧版)的改编技法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岳巍;李绪兰;;试论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小说标题的俄译[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王剑萍;;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早期小说创作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方守金,李扬;“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对20世纪90年代一种小说潮流的审视与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袁晓薇;“无理之妙”和“大言欺人”——谈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的理解和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杨鉴哲;;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张传彪;;“望文生义”刍议[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7 葛体标;;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8 段吉方;;碎片化写作的成人拼装——关于“七十年代生作家”[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9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10 赵玉;;论媒介场域中电子媒介接受和文学阅读的象征性运动[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董毛毛;《论语》杂志(前期)现代性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5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8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刘仕敏;以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解读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本[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1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